[1] |
刘继禄.
1992年河北省及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概况
. 华北地震科学,
1993, 11(1): 95-96.
|
[2] |
李绍柄.
关于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一文的补充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3): 97-98.
|
[3] |
陈达生, 刘汉兴.
地震烈度椭圆衰减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31-42.
|
[4] |
刘孝秀.
地震科技期利编辑工作研讨会在黄金海岸召开
. 华北地震科学,
1988, 6(3): 25-25.
|
[5] |
黄雪范.
华北地震危险性的预测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12-116.
|
[6] |
彭美煊.
利用最大熵原理估算山西地震带中强震的重现期和未来100年内中强震的发震概率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70-75.
|
[7] |
韩大宇, 张天润.
我国地震序列的0-1序列统计分析及自相关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29-34.
|
[8] |
李淑莲, 胡新亮.
唐山地区地震波速度的初步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4): 79-84.
|
[9] |
夏浩明.
大华北ML≥4.5级地震序列型式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3): 58-73.
|
[10] |
贾化周, 万迪堃, 董守玉, 黄保大, 蓝秀英.
河北省地震地下水工作二十年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7-33.
|
[11] |
邓禹仁.
“唐山晚期强余震研讨会”在唐山市召开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28-28.
|
[12] |
李志民, 杜锡武, 纪运刚.
邢台5.3级地震前峰峰地震台体应变反映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151-154.
|
[13] |
杨理华.
国际地震区划学术讨论会在广州召开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4): 40-40.
|
[14] |
李钦祖.
河北省地震工作二十年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10.
|
[15] |
.
缅怀殉难人民献身地震事业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14-15.
|
[16] |
平建军.
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地震预报——写在邢台地震二十周年之际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11-13.
|
[17] |
郑熙铭, 刘喜兰.
唐山7.8级地震前咸水层水位的长趋势变化原因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103-107.
|
[18] |
姜涛.
河间马17井动水位观测地震前兆反映初探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s1): 24-28.
|
[19] |
孙加林, 蔡国泰, 耿洪.
内蒙古地震工作十一年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1): 51-56.
|
[20] |
李方全.
原地应力测量在地震地质研究工作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2): 7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