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辛宝恒.
组建地温观测网与卫星热红外观测相结合的新型立体化地热观测系统
. 华北地震科学,
2008, 26(4): 36-40.
|
[2] |
王付良, 李彦堂, 姬志勇, 韩强, 张磊.
地震短临预报困境的思考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3): 34-36.
|
[3] |
李淑莲, 王勤彩, 胡新亮, 边庆凯.
1999年11月1日大同-阳高Ms5.4级地震预报纪实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3): 38-44.
|
[4] |
赵硕, 尹宝军, 王广生, 杨树林, 赵冰洁.
迁安-青龙4.2级地震的短临预报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2): 41-44.
|
[5] |
王泽皋, 乔子云.
张北6.2级地震预报纪实——地震活动性试验预报纪实之五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1): 38-41.
|
[6] |
李坤, 李秀英.
地下水宏观异常与强震临震预报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4): 57-63.
|
[7] |
钱复业, 赵玉林, 赵跃臣, 沈启兴, 徐忠信.
地电短临前兆产生机理及一种新的短临预报方法(谐振预报法)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3): 1-9.
|
[8] |
曹新来, 张子广, 王勤彩, 李富来, 王凤仪, 张国华.
强地震短临预报的气象学方法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2): 56-66.
|
[9] |
李文英, 平建军, 张清荣.
地震短临综合预报方法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3): 36-43.
|
[10] |
彭远黔, 王志贤.
地电阻率短临异常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12(1): 71-76.
|
[11] |
赵伟光, 陈义明, 熊锦秋.
论地方地震工作在短临预报中的作用
. 华北地震科学,
1993, 11(4): 31-36.
|
[12] |
赵伟光.
北戴河“震情窗”与唐山强余震及北三省中强震预报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3): 58-67.
|
[13] |
平建军.
单台波速比对邢台5.8级中强余震异常显示的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4): 72-78.
|
[14] |
李文英, 张清荣.
邢台5级左右强余震前地震活动的一些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06-111.
|
[15] |
吕培苓, 刘连柱.
1981年邢台5.8级强余震前后小地震的应力降估计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26-32.
|
[16] |
潘文杰, 赵仁甲, 郑国荣, 相里晨, 李秀英.
唐山强余震前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78-79.
|
[17] |
户志刚, 金学申.
邢台强余震前的异常波形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50-55.
|
[18] |
林庭煌.
善于开创勇于攀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1-4.
|
[19] |
冯春皋.
动物行为异常在临震预报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3): 118-121.
|
[20] |
郭增建, 秦保燕.
1975年辽南主震和1978年强余震时间预报的统一模式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1): 29-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