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邵永新, 王熠熙, 李悦, 张明东, 刘建波, 谭毅培, 马婷, 宋程, 曹井泉.
天津流体异常与河北唐山市古冶区MS5.1地震预测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4): 92-9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4.015
|
[2] |
韩晓飞, 潘存英, 罗词建.
基于遗传算法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1): 48-53.
|
[3] |
李冬梅, 周翠英, 董翔, 许萍, 赵金花.
山东地区震群活动与周围地区中强地震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2011, 29(4): 21-26.
|
[4] |
王凤, 黄力宇, 张宇翔.
基于MATLAB的BP预测模型在地震前兆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1): 48-51.
|
[5] |
秦建增, 李清林, 李德庆, 张瑞敏.
流动重力结果与河南范县ML4.7级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2008, 26(1): 17-21.
|
[6] |
贾炯, 刁桂苓, 平建军, 张瑞芳, 王梅德, 郭学增, 于仁宝.
首都圈地区地震时间序列的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及地震危险性预测
. 华北地震科学,
2008, 26(2): 7-11.
|
[7] |
于伟, 张双凤, 孙晴, 屈银生, 吴小平.
线性合成概率方法在华北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06, 24(3): 20-23.
|
[8] |
何崇君, 王新, 赵小茂, 孟江峰, 白云宏.
临潼地震台氢气异常与地震对应关系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5, 23(3): 37-40.
|
[9] |
陈绍绪, 李淑莲, 张跃刚, 张子广.
2000年6月25日唐山4.4级地震预测实践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4): 53-57.
|
[10] |
薄万举, 李延兴, 杨国华, 谢觉民, 郭良迁, 胡新康, 王敏.
滨海附近地区GPS和断层形变与地震关系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2): 66-71.
|
[11] |
张根深, 刘允清.
河北省北部地震次生灾害预测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4): 39-45.
|
[12] |
郑文俊.
两次中等地震的预测及其震前异常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2): 23-27.
|
[13] |
王泽皋, 孙佩卿, 李淑莲, 张子广.
地震进口窗——试论中国大陆及边邻强震活动关联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2): 29-41.
|
[14] |
袁海良, 邓建平.
川西地震活动性标度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12(4): 60-67.
|
[15] |
郑熙铭, 冯德益.
结合地震活动性对前兆手段监测能力进行模糊评定的方法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10(2): 20-24.
|
[16] |
李文英.
河北省北部地区地震时间序列的最大熵谱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1): 58-64.
|
[17] |
李祥, 包东健, 陈原平, 束沛镒, 朱碚定.
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壳幔介质分层结构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4): 58-65,84.
|
[18] |
陈非比, 姜秀娥.
运用测震学方法监视华北地震的回顾与展望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1-26.
|
[19] |
金安蜀, 弥铁强.
地震预测的统计评分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67-73.
|
[20] |
常克贵.
应用极值理论对鄂尔多斯北缘地震危险性的估计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3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