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阎春恒, 向巍, 张清, 邓辉.
广西靖西MS5.2地震序列“重复地震”识别及定位精度评估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S2): 19-2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S2.004
|
[2] |
郭垚嘉, 常亮, 毛国良, 王莉婵, 王宁.
河北2015地壳速度模型在台网编目与速报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8, 36(3): 66-7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3.010
|
[3] |
冯向东, 王晓山, 陈婷, 张素欣.
晋冀蒙交界地区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 华北地震科学,
2017, 35(4): 16-2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4.003
|
[4] |
王光冲, 毛国良, 李小军, 刘新, 常亮, 朱音杰.
基于强震动观测数据的地震定位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7, 35(3): 8-1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3.002
|
[5] |
刘双庆, 薛艳.
唐山老震区ML≥2.0地震发震时刻与固体潮极值时刻之时差分布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17, 35(1): 24-3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1.004
|
[6] |
宋秀青, 游秀珍, 刘芳, 刘双庆, 朱元清.
区域地壳速度模型对准确测定地震参数的重要性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6, 34(2): 27-3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2.005
|
[7] |
李铂, 崔鑫, 叶庆东, 于澄.
山东地区地震波一维速度模型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4): 1-6.
|
[8] |
陈贵美, 刘锦, 刘军, 边鹏飞.
数字地震台网对不同区域地震事件的震中定位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1): 59-64.
|
[9] |
任佳, 康有明.
短周期笔绘记录地震仪常数计算程序
.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3): 72-75.
|
[10] |
高景春, 胡斌, 张从珍.
用相对定位法精细测定张北地震序列的时空参数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1): 42-46,53.
|
[11] |
平建军, 胡新亮.
华北地区强震复发的概率分布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71-77.
|
[12] |
王盛泽.
联合测定乌鲁木齐地区的地震波传播速度和震源参数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1): 65-72.
|
[13] |
林怀存.
山东地区近震地震波速与地壳结构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82-90.
|
[14] |
平建军.
单台波速比对邢台5.8级中强余震异常显示的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4): 72-78.
|
[15] |
林怀存, 刘洪瑞, 蒋海昆.
菏泽地区地壳厚度和某些参数的测定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94-98.
|
[16] |
范文, 原秦喜, 惠乃玲, 李松林, 石林河, 张晓普.
滦县地区的近场地震观测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40-50.
|
[17] |
陈立华, 林楚贞.
京津唐地区体波震相特征和分区平均地壳模型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104-110.
|
[18] |
胡新亮.
利用相对时间在计算机上进行近震定位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99-105.
|
[19] |
潘文杰, 赵仁甲, 郑国荣, 相里晨, 李秀英.
唐山强余震前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78-79.
|
[20] |
龚平, 白万成.
豫北及邻区地震危险区数学模拟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64-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