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76年唐山连发式强震活动原因探讨

夏浩明

夏浩明. 1976年唐山连发式强震活动原因探讨[J].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63-69.
引用本文: 夏浩明. 1976年唐山连发式强震活动原因探讨[J].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63-69.
Xia Haoming. THE STUDY OF THE CAUSE OF THE SUCCESSIVE ACTIVITY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ANGSHAN[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86, 4(2): 63-69.
Citation: Xia Haoming. THE STUDY OF THE CAUSE OF THE SUCCESSIVE ACTIVITY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ANGSHAN[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86, 4(2): 63-69.

1976年唐山连发式强震活动原因探讨

THE STUDY OF THE CAUSE OF THE SUCCESSIVE ACTIVITY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ANGSHAN

  • 摘要: 唐山地震以其连续发生7.8、7.1、6.9级强震而称为连发式地震。本文对其连发的特殊地震构造原因和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唐山震区特殊的构造条件和蕴震条件是唐山连发式强震活动的基础,包括大华北地震活动区特别是东北分区的应力场明显增强,是唐山连发式强震活动的根本原因。此外,其轭断面倾角和唐山断裂带均具有重要作用。
  • [1] 邱群,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的发震背景及其活动性,地球物理学报,19, 4,.1978。
    [2] 唐山地震工作队,唐山大震发震构造,地震战线,1977,第2期。
    [3] 虢顺民等,唐山地震区域构造背景和发震模式的讨论,地质科学,1977,第4期。
    [4] 丁文镜,唐山地震强余震分布特点和迁移规律,地震科学,1978,第1期。
    [5] 李志义等,从地震构造看宁河6.9级余震与唐山主震的关系,地震地质,I, 4,1979。
    [6] 马瑾等,唐山地震与地震危险区,地震地质,2, 2, 1980。
    [7] 杨理华等,华北地区地売应力场,地震出版社,1980。
    [8] 梅世蓉等,《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地震出版社,1982。
    [9] 夏浩明,划分地震活动区、带的三次定量指标,地震学刊,1986,第1期。
    [10] 夏浩明,大华北4 3/4级以上地震阶段性相对同步活动特征及其意义,地球物埋学报,待刊.
    [11] 邵学钟等,京津唐地区地震转换波测深结果,地震地质,2, 2, 1980。
    [12] 张之立等,唐山地震的破裂过程及其力学分析,地震学报,2, 2, 1980。
    [13] 张祖胜等,唐山7.8级地震的地壳垂直形变,地球物理学报,24, 2, 1981。
    [14] 夏浩明,大华北ML≥4,5地震序列初步研究,华北地震科学,待刊。
  • [1] 杜广仁.  从鹤壁地区岩浆活动与断裂的关系探讨地震活动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93, 11(3): 62-69.
    [2] 詹志佳.  唐山地震的震磁现象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07-309.
    [3] 李建华, 杨喆.  辽东半岛活动断裂和金州6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81-86.
    [4] 周翠英, 魏光兴.  沂沭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29-39.
    [5] 郭文.  凹凸型发震构造与邢台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24-230.
    [6] 于新昌, 靳雅敏.  唐山地震序列的空间活动指数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27-134.
    [7] 王敬禹.  沿黄河断裂带的地震地质意义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28-36.
    [8] 谢广林.  应用卫星图象对活动断裂进行新的分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37-44.
    [9] 张四昌.  华北地区的地震分布图象与共轭孕震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9-18.
    [10] 于新昌, 靳雅敏, 孙迎.  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估计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52-6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22
  • HTML全文浏览量:  436
  • PDF下载量:  87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85-12-05
  • 刊出日期:  1986-06-15

1976年唐山连发式强震活动原因探讨

摘要: 唐山地震以其连续发生7.8、7.1、6.9级强震而称为连发式地震。本文对其连发的特殊地震构造原因和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唐山震区特殊的构造条件和蕴震条件是唐山连发式强震活动的基础,包括大华北地震活动区特别是东北分区的应力场明显增强,是唐山连发式强震活动的根本原因。此外,其轭断面倾角和唐山断裂带均具有重要作用。

English Abstract

夏浩明. 1976年唐山连发式强震活动原因探讨[J].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63-69.
引用本文: 夏浩明. 1976年唐山连发式强震活动原因探讨[J].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63-69.
Xia Haoming. THE STUDY OF THE CAUSE OF THE SUCCESSIVE ACTIVITY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ANGSHAN[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86, 4(2): 63-69.
Citation: Xia Haoming. THE STUDY OF THE CAUSE OF THE SUCCESSIVE ACTIVITY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ANGSHAN[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86, 4(2): 63-69.
参考文献 (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