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

李绍柄

李绍柄. 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J].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56-62.
引用本文: 李绍柄. 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J].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56-62.
Li Shaobing. A DISCUSSION OF THE SEISMO-TECTONIC AND THE CAUSE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86, 4(2): 56-62.
Citation: Li Shaobing. A DISCUSSION OF THE SEISMO-TECTONIC AND THE CAUSE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86, 4(2): 56-62.

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

A DISCUSSION OF THE SEISMO-TECTONIC AND THE CAUSE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 摘要: 根据唐山地震的地质背景、某些前兆异常特征、地震裂缝的分布、震源机制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唐山地震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产生水平挤压应力和地幔上隆岩浆侵入产生的自下而上的挤压应力联合作用下,使围限在几条断裂间的唐山地块发生反时针扭动的结果,是在深浅地质构造控制下,在深部岩浆活动下发生的。提出唐山地震的构造-岩浆-热震模式。
  • [1] 国家地震局《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编辑组》 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出版社,1982。
    [2] 丁文镜,唐山地震强余震分布特点和迁移规律,地质科学,1,1978。
    [3] 马瑾等,唐山地震与地震危险区,地震地质,2, 2, 1980.
    [4] 牛志仁等,唐山7.8级地震前兆异常的物理解释,西北地震学报,1, 2, 1979.
    [5] 李志义等,从地质构造看宁河6.9级余震与唐山主震的关系,地震地质,1, 2, 1979。
    [6] 李钦祖等,唐山地震的震源机制,地震地,2, 4, 1980。
    [7] 汪成民等,对唐山地震前兆现象的几点认识地震考察与研究,地震出版社,1981。
    [8] 陈运泰等,1975年海城地震与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地震学报,2, 1, 1980。
    [9] 吴开统等,唐山大震及其前后的地震活动,地震地质,3, 1, 1981。
    [10] 张之立等,唐山地震破裂过程及其力学分析,地震学报,2, 2, 1980。
    [11] 胡长和等,从前兆的时空分布特征看唐山地震的孕育过程,唐山地震考察与研究,地震出版社,1981。
    [12] 解政文等,渤海及其邻区热流值的初步分析,地震地质,2, 3, 1980。
    [13] 虢顺民等,唐山地震区域构造背景和发震模式的讨论,地质科学,4, 1977。
    [14] 唐山地震工作队,唐山大震发震构造,地震战线,2, 1977.
    [15] 许寿榕,热应力与唐山强余震分布,地震科学研究,4, 1984。
    [16] 马廷著等,唐山7.8级地震前后的断裂运动,地震地质,4, 1982.
    [17] 曾融生等,唐山地震区的地壳结构及大陆地震成因探讨,地震学报,7, 2, 1985。
  • [1] 李绍柄.  关于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一文的补充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3): 97-98.
    [2] 胡惠民.  北京及其晋冀交界地区现代构造活动和形变场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74-82.
    [3] 周翠英, 魏光兴.  沂沭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29-39.
    [4] 黄秀铭.  冀东环形构造与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49-256.
    [5] 李建辉.  论华北板块构造演化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35-41.
    [6] 王俊国, 赵根模.  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空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86-94.
    [7] 赵文峰.  东北深震与华北内陆地震的相关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3): 19-27.
    [8] 杨理华.  1976年唐山地震前地震趋势预报的回顾——悼念在唐山地震中以身殉职的六位同志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51-154.
    [9] 陶标生.  海原8.5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应力场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48-55.
    [10] 张四昌.  华北地区的地震分布图象与共轭孕震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9-18.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049
  • HTML全文浏览量:  556
  • PDF下载量:  12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86-08-26
  • 刊出日期:  1986-06-15

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

摘要: 根据唐山地震的地质背景、某些前兆异常特征、地震裂缝的分布、震源机制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唐山地震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产生水平挤压应力和地幔上隆岩浆侵入产生的自下而上的挤压应力联合作用下,使围限在几条断裂间的唐山地块发生反时针扭动的结果,是在深浅地质构造控制下,在深部岩浆活动下发生的。提出唐山地震的构造-岩浆-热震模式。

English Abstract

李绍柄. 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J].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56-62.
引用本文: 李绍柄. 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J].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56-62.
Li Shaobing. A DISCUSSION OF THE SEISMO-TECTONIC AND THE CAUSE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86, 4(2): 56-62.
Citation: Li Shaobing. A DISCUSSION OF THE SEISMO-TECTONIC AND THE CAUSE OF THE TANGSHAN EARTHQUAKE[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86, 4(2): 56-62.
参考文献 (1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