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解用明.
张北6.2级地震前后地磁Z分量的日变化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3): 62-66,74.
|
[2] |
杜广仁.
从鹤壁地区岩浆活动与断裂的关系探讨地震活动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93, 11(3): 62-69.
|
[3] |
董丽珍, 梁立伟.
1988年阿旗4.6级地震时空特征及震前宏观和微观反应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10(3): 92-96.
|
[4] |
谢美娟, 陈绍明.
地震前后地磁短周期异常变化的再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10-313.
|
[5] |
彭美煊.
利用最大熵原理估算山西地震带中强震的重现期和未来100年内中强震的发震概率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70-75.
|
[6] |
贾化周, 万迪堃, 董守玉, 黄保大, 蓝秀英.
河北省地震地下水工作二十年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7-33.
|
[7] |
詹志佳.
唐山地震的震磁现象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07-309.
|
[8] |
王泽皋.
在华北地震活动过程中的"分界数"特点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50-150.
|
[9] |
郑熙铭, 刘喜兰.
唐山7.8级地震前咸水层水位的长趋势变化原因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103-107.
|
[10] |
曹刚, 徐建德.
华北北部地区中强地震前后异常地震活动的统计检验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84-89.
|
[11] |
户志刚, 金学申.
邢台强余震前的异常波形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50-55.
|
[12] |
贾志斌, 杜晓泉, 陈志勇, 张俊恒.
电极法监测震前电磁交变信息的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10-116.
|
[13] |
孙加林, 白格乐图.
1980年2月10日博克图5.6级地震震兆信息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9.
|
[14] |
金学申, 户志刚.
华北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的模式识别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40-51.
|
[15] |
罗兰格, 曾炬, 侯建明, 孙玉海.
地震前兆异常的地震综合信息量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67-72.
|
[16] |
姚殿义.
山西"震情带"与华北中强地震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3): 59-65.
|
[17] |
李介成, 陶建华.
四川西部温泉水温变化与地震前兆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77-85.
|
[18] |
张玉松, 李宣瑚, 杨玉荣.
水氡预报地震的图象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1): 52-55.
|
[19] |
戴英华, 张青荣, 陈连柱, 赵明淳.
华北中强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条带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61-67.
|
[20] |
刘元生, 王六桥.
油井动态与地震关系研究进展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s1):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