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考断裂带平均位移速率的初步研究
-
摘要: 聊考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地震构造带。历史上1502年在濮城发生过6(1/2)级地震,1654年在朝城发生5(1/2)级地震。二十世纪以来,在菏泽西南相继发生了四次中、强地震,即1937年7级和6(3/4)级地震,1948年5.5级地震和1984年5.9级地震,其极震区部分重叠,应属于原地重复地震。本文试图根据该断裂带第四纪地质、考古、地壳形变、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有关资料,采用地质方法和Brune方法,分别计算聊考断裂带第四纪以来、人文时期和现今的平均位移速率,并以此讨论聊考断裂带长趋势地震危险性。
-
[1] 赵宪超、黄保起,1937年菏泽地震,地震,6, 1981. [2] 强祖基、张立人,华北第四纪活动断裂分级地震科学研究,2, 1980. [3] 孙寿成,茅山断裂带南段平均位移速率,地震研究,6, 3, 1983. [4] 李鼎容等,北京平原区第四系划分及其下限问题,石油与天然气地质,3, 4, 1982.
[5 Brune.J.N.Seismic moment,seismicty and rate of slip along major fault zone. J.G.R. 73, No.2, 1968.[5] R,E.wallace,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s on the san Andreas Fault, Geo, Soc. Am Bull V, 81, P2875-2890, 1970. [6] 张立人,华北地质平均重复周期的探讨,地质科学研究,4, 1984. [7] 日本活断层研究组,日本及其周围的活断层分布和活动程度,地震地质译丛,6, 1981.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81
- HTML全文浏览量: 508
- PDF下载量: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