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探槽技术在古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许洪泰

许洪泰. 探槽技术在古地震研究中的应用[J].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3): 21-23.
引用本文: 许洪泰. 探槽技术在古地震研究中的应用[J].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3): 21-23.
XU Hong-tai. ONE WAY TO EXPOSE PALEOSEISMOLOGY TRENCH[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10, 28(3): 21-23.
Citation: XU Hong-tai. ONE WAY TO EXPOSE PALEOSEISMOLOGY TRENCH[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10, 28(3): 21-23.

探槽技术在古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基金项目: 山东省地震局2009年度合同制项目(编号09Q23)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许洪泰(1980-),男(汉族),山东省茌平县人,山东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安评和古地震研究工作.E-mail:xuhongtai@126.com

  • 中图分类号: P315.9

ONE WAY TO EXPOSE PALEOSEISMOLOGY TRENCH

  • 摘要: 在活动构造研究中,开挖探槽,发现隐藏于地下的古地震活动迹象是一项重要的突破。通过详细论述探槽方法研究古地震的原理及选点布槽、设计开挖、探槽记录、采集年龄样品等环节,较系统地总结了探槽研究古地震的整个工作流程。
  • [1] 冉勇康, 邓起东. 古地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J]. 科学通报, 1999, 44(1):12-20.
    [2] 邓起东. 中国活动构造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 地震论评, 2002, 48(2):168-171.
    [3] Wal lace R E. Earthquake recurrence intervals on the San Andreas Fault[J]. Geol. Soc. Am. Bull., 1970, 5:190-205.
    [4] Sieh K E. Pre-historic large earthquake produced by slip on the San Andreas Fault at Pallett Creek, California[J]. JGR, 1978, 83:3907-3939.
    [5] 钱洪, 伍先国, 马声浩, 等. 安宁河断裂带北段的古地震事件及其在地震研究中的意义[J]. 中国地震, 1990, 6(4):43-49.
    [6] 强祖基, 王洪涛. 活动构造研究[M].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2:27-30.
    [7] Sieh K E. Lateral offsets and revised dates of large earthquakes at Pallett Creek, California[J]. JGR, 1980, 89:7641-7670.
    [8] 冉勇康, 段瑞涛, 邓起东, 等. 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三维探槽的开挖与古地震研究[J]. 地震地质, 1997, 19(2):97-107.
    [9] Mc Calpin JP. Paleoseismology[M]. Academic Press. 1996. 1-588.
    [10] Sieh KE, Jahns RH. Holoceneactivity of the San Andreas Faultat Wallace Creek, California[J]. Geol. Soc. Am. Bu ll, 1984, 95(8):883-896.
    [11] 闵伟, 张培震, 邓起东.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区域古地震研究[J]. 地震学报, 2000, 22(2):163-170.
  • [1] 王纪强, 王华林, 吕春帅, 杨乐.  新泰市山水文园住宅小区场地断裂探查与活动性鉴定 . 华北地震科学, 2018, 36(3): 40-4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3.006
    [2] 齐浪, 刘巍, 刘轩, 刘瑞春, 王帅军.  口泉断裂口泉村段断裂特征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1): 44-47.
    [3] 王学聚, 吕子强, 刘瑞峰, 刘霞.  聊古1井氮氦比动态异常与中强地震关系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8, 26(2): 32-34.
    [4] 何秀琴, 王多杰, 万夫领.  1125年兰州7.0级地震形变破裂带特征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1): 37-44.
    [5] 张安良, 种瑾, 米丰收.  渭河断陷南缘断裂带新活动特征与古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10(4): 55-62.
    [6] 申屠炳明, 徐煜坚, 汪一鹏.  韩城断裂的活动特征及断裂带古地震遗迹的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0, 8(1): 1-10.
    [7] 张世民, 杨景春, 苏宗正.  公元1038年定襄地震的地质、地貌遗迹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22-30.
    [8] 刘昌铨, 刘光夏, 杜官恒.  郯庐古裂谷中段地壳结构的初步研究-二维动力学射线追踪方法的解释结果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1-12.
    [9] 江娃利, 聂宗笙.  河北省邯郸市地裂缝成因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68-76.
    [10] 本刊编委会.  《华北地震科学》发刊词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1): 1-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57
  • HTML全文浏览量:  293
  • PDF下载量:  10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9-10-09
  • 刊出日期:  2010-09-15

探槽技术在古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基金项目:  山东省地震局2009年度合同制项目(编号09Q23)资助
    作者简介:

    许洪泰(1980-),男(汉族),山东省茌平县人,山东省地震工程研究院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安评和古地震研究工作.E-mail:xuhongtai@126.com

  • 中图分类号: P315.9

摘要: 在活动构造研究中,开挖探槽,发现隐藏于地下的古地震活动迹象是一项重要的突破。通过详细论述探槽方法研究古地震的原理及选点布槽、设计开挖、探槽记录、采集年龄样品等环节,较系统地总结了探槽研究古地震的整个工作流程。

English Abstract

许洪泰. 探槽技术在古地震研究中的应用[J].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3): 21-23.
引用本文: 许洪泰. 探槽技术在古地震研究中的应用[J].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3): 21-23.
XU Hong-tai. ONE WAY TO EXPOSE PALEOSEISMOLOGY TRENCH[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10, 28(3): 21-23.
Citation: XU Hong-tai. ONE WAY TO EXPOSE PALEOSEISMOLOGY TRENCH[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10, 28(3): 21-23.
参考文献 (1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