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纪强, 王华林, 吕春帅, 杨乐.
新泰市山水文园住宅小区场地断裂探查与活动性鉴定
. 华北地震科学,
2018, 36(3): 40-4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3.006
|
[2] |
郭红梅, 陈维锋, 张莹, 申源.
多源地震灾情信息融合的烈度判定方法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3): 43-4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3.009
|
[3] |
胡灿阳, 陈清军, 徐庆阳.
基于正交HHT方法的一种高效地震波仿真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1): 20-2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3.01.004
|
[4] |
齐浪, 刘巍, 刘轩, 刘瑞春, 王帅军.
口泉断裂口泉村段断裂特征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1): 44-47.
|
[5] |
李国栋.
临南北部地区岩性油藏地震描述方法应用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1): 36-41.
|
[6] |
王学聚, 吕子强, 刘瑞峰, 刘霞.
聊古1井氮氦比动态异常与中强地震关系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8, 26(2): 32-34.
|
[7] |
平建军, 贾炯, 刘荣环, 王立军.
地震序列较强余震最小二乘拟合预测的方法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3): 1-5.
|
[8] |
于伟, 张双凤, 孙晴, 屈银生, 吴小平.
线性合成概率方法在华北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06, 24(3): 20-23.
|
[9] |
王若柏, 郭良迁, 韩慕康, 叶燕林.
用GIS方法研究唐山和邢台地震区全新世隐伏活动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3): 34-40.
|
[10] |
何秀琴, 王多杰, 万夫领.
1125年兰州7.0级地震形变破裂带特征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1): 37-44.
|
[11] |
李文英, 平建军, 张清荣.
地震短临综合预报方法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3): 36-43.
|
[12] |
燕志强.
赤峰井水氡异常特征与地震预报方法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12(1): 62-65.
|
[13] |
张安良, 种瑾, 米丰收.
渭河断陷南缘断裂带新活动特征与古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10(4): 55-62.
|
[14] |
申屠炳明, 徐煜坚, 汪一鹏.
韩城断裂的活动特征及断裂带古地震遗迹的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0, 8(1): 1-10.
|
[15] |
陈冠直, 冯录刚.
地震区划数据管理方法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2): 91-96.
|
[16] |
张世民, 杨景春, 苏宗正.
公元1038年定襄地震的地质、地貌遗迹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22-30.
|
[17] |
黄兴根, 张英礼, 王瑛.
唐山古地震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47-354.
|
[18] |
刘昌铨, 刘光夏, 杜官恒.
郯庐古裂谷中段地壳结构的初步研究-二维动力学射线追踪方法的解释结果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1-12.
|
[19] |
江娃利, 聂宗笙.
河北省邯郸市地裂缝成因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68-76.
|
[20] |
本刊编委会.
《华北地震科学》发刊词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1):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