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华北地幔亚热柱型地震机理探讨

孙爱群 牛树银 王强 刘仓平 赵志远 夏冬 刘成 张晓飞

孙爱群, 牛树银, 王强, 刘仓平, 赵志远, 夏冬, 刘成, 张晓飞. 华北地幔亚热柱型地震机理探讨[J].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2): 6-12.
引用本文: 孙爱群, 牛树银, 王强, 刘仓平, 赵志远, 夏冬, 刘成, 张晓飞. 华北地幔亚热柱型地震机理探讨[J].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2): 6-12.
SUN Ai-qun, NIU Shu-yin, WANG Qiang, LIU Cang-ping, ZHAO Zhi-yuan, XIA Dong, LIU Cheng, ZHANG Xiao-fei. DISCUSSION ON GENESIS OF EARTHQUAKE SEISMOGENIC MECHANISM[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10, 28(2): 6-12.
Citation: SUN Ai-qun, NIU Shu-yin, WANG Qiang, LIU Cang-ping, ZHAO Zhi-yuan, XIA Dong, LIU Cheng, ZHANG Xiao-fei. DISCUSSION ON GENESIS OF EARTHQUAKE SEISMOGENIC MECHANISM[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10, 28(2): 6-12.

华北地幔亚热柱型地震机理探讨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2137);河北省自然基金(D2008000534);河北省地勘项目(20071120)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孙爱群(1954-),女(汉族),河北省威县人,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学院教授,从事构造地质学的教学、科研.E-mail:sunaq@sjzue.edu.cn

  • 中图分类号: P315.1

DISCUSSION ON GENESIS OF EARTHQUAKE SEISMOGENIC MECHANISM

  • 摘要: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以地震多、震级大、损失惨重为特征。介绍了西太平洋与欧亚大陆间的洋-陆俯冲带型地震;印度次大陆与喜马拉雅陆-陆碰撞型地震和华北地幔亚热柱拆离滑脱型地震等3种地震基本类型,并侧重探讨了华北地幔亚热柱外围拆离滑脱带型地震的发震构造、形成机制和地震模型。
  • [1] 徐锡伟, 闻学泽, 叶建青, 等.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J].地震地质, 2008, 30(3):598-629.
    [2] 韩金良, 吴树仁, 何淑军, 等.5.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J].地学前缘, 2009, 16(3):306-326.
    [3] 张军龙.汶川Ms8级地震形成的擦痕形迹及其意义探讨[J].地学前缘, 2009, 16(3):294-305.
    [4] 赵文津.就汶川地震失报探讨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再论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J].中国工程科学, 2009, 11(6):4-15.
    [5] 张立成, 余敏, 孙东颖.汶川Ms8.0级强震震前龙门山断裂带断层形变异常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1):34-38.
    [6] 滕吉文.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与资源和灾害[J].地学前缘, 2001, 8(3):1-8.
    [7] 王椿镛, 常利军, 苏伟, 等.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力学耦合的岩石圈变形模式[J].地学前缘, 2008, 15(6):208-218.
    [8] 王椿镛, 刘琼林.中国大陆地震构造研究回顾[J].地震学报, 2003, 25(5):453-464.
    [9] 马宗晋, 傅征祥, 张郢珍.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2:216.
    [10] 国家地震局编辑组.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2:459.
    [11] 孙武城, 祝治平, 张利, 等.对华北地壳上地幔的探测与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8:19-37.
    [12] 周永胜, 何昌荣.地壳主要岩石流变参数及华北地壳流变性质研究[J].地震地质, 2003, 25(1):109-122.
    [13] 李扬鉴, 张星亮, 陈延成.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山系及有关地质现象的成因机制[J].中国区域地质, 1996,(1):88-95.
    [14] 刘占坡, 高祥林, 黎益仕.太行山重力梯级带的密度结构及其地质解释[J].地震地质, 2003, 25(2):206-273.
    [15] 漆家福, 杨池银.黄骅盆地南部前第三系基底中的逆冲构造[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3, 28(1):54-60.
    [16] 牛树银, 孙爱群, 邵振国, 等.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及其成矿作用[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1:150-180.
    [17] 刘国栋, 顾群, 史书林, 等.京津唐渤和周围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及其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J].1983, 26(2):149-157.
    [18] 刘福田, 曲克信, 吴华, 等.华北地区的地震层面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 1986, 29(5):442-449.
    [19] 孙若昧, 赵燕来, 梅世蓉.渤海及其邻区的地震层析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 1993, 36(1):44-54.
    [20] 梅世蓉.南北带中南段强震分布与地震层析成像的关系[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7:1-9.
    [21] 王椿镛, 张先康, 吴庆举, 等.华北盆地滑脱构造的地震学证据[J].地球物理学报, 1994, 37(5):613-620.
    [22] 王同和.太行山以东沉积盆地油气分布规律[J].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1995, 10(3):399-414.
    [23] 孙继源, 邢集善, 叶志光, 等.华北地区板块构造及深部过程初探[J].地质科技情报, 1992, 11(1):4-13.
    [24] 张旗, 金惟俊, 李承东, 等.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岩石圈减薄:与大火成岩省的关系[J].地学前缘, 2009, 16(2):021-051.
    [25] 费琪.壳幔物质流变的底辟作用孕育大地震-卫星重力资料的证据[J].地学前缘, 2009, 16(3):282-293.
    [26] 杨巍然, 曾佐勋, 李德威, 等.板内地震过程的三层次构造模式[J].地学前缘, 2009, 16(1):206-217.
  • [1] 温超, 蔡玲玲, 黎勇, 孟立朋, 周月玲, 张合, 郭秋娜.  河北中强地震序列类型统计及空间分布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4): 8-1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4.002
    [2] 胡新亮, 刁桂苓, 吴培稚, 武安绪, 李雪英.  河北地区地震类型的地理分布及其在首都圈工程应急系统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02, 20(4): 23-27.
    [3] 郑文俊.  两次中等地震的预测及其震前异常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2): 23-27.
    [4] 张四昌, 刁桂苓.  华北地区的共轭地震构造带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4): 1-8.
    [5] 张秀梅.  唐山地震的某些历史教训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65-368.
    [6] 靳雅敏, 于新昌.  唐山地震余震区地震活动性综合评判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56-62.
    [7] 吕梦麟, 商宏宽.  林县小震活动特征及与邢台地震活动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33-44.
    [8] 张四昌.  华北地区的地震分布图象与共轭孕震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9-18.
    [9] 贾化周, 董守玉, 万迪堃, 王吉易.  我国地震地下水工作一些基本问题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15-18.
    [10] 张玉松, 李宣瑚, 杨玉荣.  水氡预报地震的图象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1): 52-5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89
  • HTML全文浏览量:  209
  • PDF下载量:  108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9-03-20
  • 刊出日期:  2010-06-15

华北地幔亚热柱型地震机理探讨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72137);河北省自然基金(D2008000534);河北省地勘项目(20071120)资助
    作者简介:

    孙爱群(1954-),女(汉族),河北省威县人,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学院教授,从事构造地质学的教学、科研.E-mail:sunaq@sjzue.edu.cn

  • 中图分类号: P315.1

摘要: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以地震多、震级大、损失惨重为特征。介绍了西太平洋与欧亚大陆间的洋-陆俯冲带型地震;印度次大陆与喜马拉雅陆-陆碰撞型地震和华北地幔亚热柱拆离滑脱型地震等3种地震基本类型,并侧重探讨了华北地幔亚热柱外围拆离滑脱带型地震的发震构造、形成机制和地震模型。

English Abstract

孙爱群, 牛树银, 王强, 刘仓平, 赵志远, 夏冬, 刘成, 张晓飞. 华北地幔亚热柱型地震机理探讨[J].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2): 6-12.
引用本文: 孙爱群, 牛树银, 王强, 刘仓平, 赵志远, 夏冬, 刘成, 张晓飞. 华北地幔亚热柱型地震机理探讨[J].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2): 6-12.
SUN Ai-qun, NIU Shu-yin, WANG Qiang, LIU Cang-ping, ZHAO Zhi-yuan, XIA Dong, LIU Cheng, ZHANG Xiao-fei. DISCUSSION ON GENESIS OF EARTHQUAKE SEISMOGENIC MECHANISM[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10, 28(2): 6-12.
Citation: SUN Ai-qun, NIU Shu-yin, WANG Qiang, LIU Cang-ping, ZHAO Zhi-yuan, XIA Dong, LIU Cheng, ZHANG Xiao-fei. DISCUSSION ON GENESIS OF EARTHQUAKE SEISMOGENIC MECHANISM[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10, 28(2): 6-12.
参考文献 (2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