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锡伟, 闻学泽, 叶建青, 等.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J].地震地质, 2008, 30(3):598-629. |
[2]
|
韩金良, 吴树仁, 何淑军, 等.5.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J].地学前缘, 2009, 16(3):306-326. |
[3]
|
张军龙.汶川Ms8级地震形成的擦痕形迹及其意义探讨[J].地学前缘, 2009, 16(3):294-305. |
[4]
|
赵文津.就汶川地震失报探讨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再论李四光地震预报思想[J].中国工程科学, 2009, 11(6):4-15. |
[5]
|
张立成, 余敏, 孙东颖.汶川Ms8.0级强震震前龙门山断裂带断层形变异常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1):34-38. |
[6]
|
滕吉文.地球内部物质、能量交换与资源和灾害[J].地学前缘, 2001, 8(3):1-8. |
[7]
|
王椿镛, 常利军, 苏伟, 等.青藏高原东部及其邻区力学耦合的岩石圈变形模式[J].地学前缘, 2008, 15(6):208-218. |
[8]
|
王椿镛, 刘琼林.中国大陆地震构造研究回顾[J].地震学报, 2003, 25(5):453-464. |
[9]
|
马宗晋, 傅征祥, 张郢珍.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2:216. |
[10]
|
国家地震局编辑组.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2:459. |
[11]
|
孙武城, 祝治平, 张利, 等.对华北地壳上地幔的探测与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8:19-37. |
[12]
|
周永胜, 何昌荣.地壳主要岩石流变参数及华北地壳流变性质研究[J].地震地质, 2003, 25(1):109-122. |
[13]
|
李扬鉴, 张星亮, 陈延成.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山系及有关地质现象的成因机制[J].中国区域地质, 1996,(1):88-95. |
[14]
|
刘占坡, 高祥林, 黎益仕.太行山重力梯级带的密度结构及其地质解释[J].地震地质, 2003, 25(2):206-273. |
[15]
|
漆家福, 杨池银.黄骅盆地南部前第三系基底中的逆冲构造[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3, 28(1):54-60. |
[16]
|
牛树银, 孙爱群, 邵振国, 等.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及其成矿作用[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1:150-180. |
[17]
|
刘国栋, 顾群, 史书林, 等.京津唐渤和周围地区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及其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J].1983, 26(2):149-157. |
[18]
|
刘福田, 曲克信, 吴华, 等.华北地区的地震层面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 1986, 29(5):442-449. |
[19]
|
孙若昧, 赵燕来, 梅世蓉.渤海及其邻区的地震层析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 1993, 36(1):44-54. |
[20]
|
梅世蓉.南北带中南段强震分布与地震层析成像的关系[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7:1-9. |
[21]
|
王椿镛, 张先康, 吴庆举, 等.华北盆地滑脱构造的地震学证据[J].地球物理学报, 1994, 37(5):613-620. |
[22]
|
王同和.太行山以东沉积盆地油气分布规律[J].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1995, 10(3):399-414. |
[23]
|
孙继源, 邢集善, 叶志光, 等.华北地区板块构造及深部过程初探[J].地质科技情报, 1992, 11(1):4-13. |
[24]
|
张旗, 金惟俊, 李承东, 等.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岩石圈减薄:与大火成岩省的关系[J].地学前缘, 2009, 16(2):021-051. |
[25]
|
费琪.壳幔物质流变的底辟作用孕育大地震-卫星重力资料的证据[J].地学前缘, 2009, 16(3):282-293. |
[26]
|
杨巍然, 曾佐勋, 李德威, 等.板内地震过程的三层次构造模式[J].地学前缘, 2009, 16(1):206-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