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牟剑英, 向巍, 孙学军, 文翔, 李莎.
广西测震台网监测能力计算与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22, 40(3): 100-10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3.016
|
[2] |
刘静, 董建辉, 陈婷, 张环曦, 张蕾.
河北及邻区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
. 华北地震科学,
2016, 34(3): 42-4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3.008
|
[3] |
邓山泉, 盛书中.
鄂尔多斯周缘地壳应力场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2): 55-6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10
|
[4] |
董非非, 邓辉, 郑斌.
应力诱导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3): 1-7.
|
[5] |
郑先进, 刘东旺, 刘泽民, 沈小七.
安徽地区应力场分区特征及中强震前震源机制的一致性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1): 16-20,30.
|
[6] |
吴绍祖, 陈光, 李祖宁, 关玉梅.
汶川8.0级地震前后福建地区形变及应力场演化
. 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4): 31-35.
|
[7] |
张玲, 周翠英, 王锋吉, 姜寿清, 钟普浴.
山东地区各分区地震应力场特征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4, 22(4): 12-15.
|
[8] |
郭良迁, 黄立人.
中国大陆地壳的应变应力场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3): 50-58.
|
[9] |
陈沅俊, 杨修信.
徐州台体积式应变仪和弦频式钻孔应变仪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1): 52-57.
|
[10] |
黄立人, 谢觉民.
北京地区断裂活动分析及其对地震前兆和应力场的表现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2): 1-12.
|
[11] |
靳雅敏, 于新昌, 扈志刚.
由小震应力场的动态变化估计河北及邻近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83-89.
|
[12] |
王川华, 杜锡武, 任丽君.
对承德地倾斜台潮波因子r值的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3): 82-87.
|
[13] |
朱思林, 于允生, 马兴国.
华北地区附加应力参数的异变特征及与该区强震间的相关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28-334,339.
|
[14] |
谢觉民.
短水准精度评定现行方法的改进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111-117.
|
[15] |
马兴国.
唐山震中区浅层应力和余震关系的统计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90-92.
|
[16] |
彭万里, 杨光宇, 尚毅宏.
印度洋板块边界力的不同作用方式对欧亚大陆应力场影响的实验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31-36.
|
[17] |
陶标生.
海原8.5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应力场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48-55.
|
[18] |
秦保燕, 徐纪人, 翟文杰.
南北地震带北段现今地壳应力场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1-15.
|
[19] |
魏光兴, 周翠英, 侯海峰, 吴庭章, 赵兴兰, 刁守忠.
聊城——兰考断裂带及其邻区现代地壳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19-39.
|
[20] |
漆家福.
由微(小)震综合断层面解推测林县地区的现代应力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4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