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孙强, 郑建常, 王鹏.
利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分析鲁中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21, 39(1): 56-6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1.008
|
[2] |
刘泽民, 张炳, 周冬瑞, 谢石文, 倪红玉, 赵朋, 朱虹.
东大别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8, 36(2): 23-2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2.004
|
[3] |
刘丽, 刘檀, 董一兵, 朱音杰.
由震源机制解分析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
. 华北地震科学,
2017, 35(4): 38-4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4.007
|
[4] |
李祥, 万永革, 崔华伟, 高熹微, 黄骥超, 张珊珊.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构造应力场
. 华北地震科学,
2016, 34(2): 36-4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2.007
|
[5] |
刘静, 董建辉, 陈婷, 张环曦, 张蕾.
河北及邻区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
. 华北地震科学,
2016, 34(3): 42-4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3.008
|
[6] |
高熹微, 万永革, 黄骥超, 李祥, 崔华伟.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MS5.8地震的构造应力场和静态库伦应力变化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2): 48-5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09
|
[7] |
毛桐恩, 王玮, 黎在良, 刘占坡, 徐常芳, 武利钧, 孙为国.
连云港-银川岩石圈壳-幔组合结构剖面构造应力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3): 1-8.
|
[8] |
汤有标.
安徽固镇5.0级地震地面运动的某些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78-81.
|
[9] |
李建华, 杨喆.
辽东半岛活动断裂和金州6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81-86.
|
[10] |
邓禹仁, 李秀英, 相里辰.
唐山地震构造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的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59-167.
|
[11] |
耿乃光, 曹新玲, 刘建中, 刘晓红, 张雪, 郝晋昇.
唐山地震由应力减小引起的可能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35-339.
|
[12] |
周翠英, 魏光兴.
沂沭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29-39.
|
[13] |
陶标生.
海原8.5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应力场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48-55.
|
[14] |
许建恩.
河北平原中部地区断裂构造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3): 82-88.
|
[15] |
秦保燕, 徐纪人, 翟文杰.
南北地震带北段现今地壳应力场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1-15.
|
[16] |
漆家福.
由微(小)震综合断层面解推测林县地区的现代应力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41-45.
|
[17] |
张德元, 赵根模.
任丘油田地质构造与注水诱发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s1): 104-110.
|
[18] |
安其美, 孙世宗, 刘玉琢.
用地应力实测结果反演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28-39.
|
[19] |
魏光兴, 周翠英, 侯海峰, 吴庭章, 赵兴兰, 刁守忠.
聊城——兰考断裂带及其邻区现代地壳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19-39.
|
[20] |
安欧.
华北大震趋势的构造应力场背景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1): 1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