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亚玲, 蔡玲玲, 李冬圣, 王莉婵, 赵英萍, 王晓山.
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MS5.1地震发震构造及唐山断裂带三维模型
. 华北地震科学,
2021, 39(3): 83-9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13
|
[2] |
聂冠军, 张忠利, 李海, 李蕾, 杨钦杰, 赵修敏.
2019年广西靖西MS5.2地震发震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S2): 1-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S2.001
|
[3] |
肖本夫, 祁玉萍, 龙锋, 申源, 梁厚朗, 田优平.
2014年以来云南永善地区M≥4.7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发震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3): 13-1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3.003
|
[4] |
张志慧, 李亚军, 董腾超, 崔鑫.
山东长清M4.1地震序列重定位、发震构造及震级偏差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S1): 90-9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S1.020
|
[5] |
张斌, 苏道磊, 申金超, 董晓娜, 程海泽.
山东济南4.1级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2): 85-9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2.015
|
[6] |
曾新福, 汤兰荣, 江春亮, 梁帅, 牛在坡.
九江-瑞昌5.7级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及发震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2018, 36(2): 8-1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2.002
|
[7] |
郭斌, 张鹏, 王俊, 王斌, 刘琨.
2012年7月20日高邮M4.9级地震发震构造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4): 24-29,3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4.005
|
[8] |
高祥林.
邢台地震的发震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1): 51-58.
|
[9] |
李绍柄.
关于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一文的补充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3): 97-98.
|
[10] |
胡新亮.
一个产生平面分布不重迭地震目录的方法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2): 88-90.
|
[11] |
郑云贞, 王吉易, 刘允清.
荷泽5.9级地震前邯郸地区水氡异常变化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1): 88-90.
|
[12] |
赵知军, 董卫国.
灵武5.6级地震测震学前兆的反应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3): 94-99.
|
[13] |
潘俊茂.
关于"表是"地震参数修正问题初探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125-131.
|
[14] |
胡新亮.
利用相对时间在计算机上进行近震定位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99-105.
|
[15] |
卞兆银, 王进英.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特点及地震构造带的划分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39-248.
|
[16] |
郭文.
凹凸型发震构造与邢台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24-230.
|
[17] |
陶标生.
海原8.5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应力场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48-55.
|
[18] |
李绍柄.
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56-62.
|
[19] |
贾宝卿, 武烈.
公元512年山西北部7.5级强震的震中位置商榷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71-77.
|
[20] |
张四昌.
华北地区的地震分布图象与共轭孕震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