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吕国军, 范强, 王晓山, 边庆凯.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山前隐伏断裂探测中的应用—以滦县西断裂为例
. 华北地震科学,
2022, 40(1): 15-18, 2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1.003
|
[2] |
刘洪良, 冉志杰, 刘龙, 张展伟, 云萌, 彭远黔.
唐山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场地优选
. 华北地震科学,
2018, 36(3): 59-6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3.009
|
[3] |
吴玉涛, 杨为民, 谭成轩, 周俊杰, 张树轩, 李晓乐, 于鸿坤.
延怀盆地隐伏断裂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8, 36(4): 1-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4.001
|
[4] |
范军, 翟正宏, 管延新, 刘世友, 李栋梁, 熊玮.
安丘-莒县断裂与昌邑-大店断裂朱里以北段空间位置及活动性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1): 39-4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1.008
|
[5] |
薛晓东, 赵晋泉, 曾金艳.
二、三维高密度电法在临汾龙祠地震台水准测量巨幅形变异常判别中的研究与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2): 23-2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3.02.005
|
[6] |
肖兰喜, 李杰, 董翔, 冀东普, 冯志军.
山东跨断层短水准异常的可能物理机理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3): 14-18.
|
[7] |
张立成, 余敏, 孙东颖.
汶川Ms8.0级强震震前龙门山断裂带断层形变异常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1): 34-38.
|
[8] |
张秀萍, 王曰风, 马利军, 张彦清, 王锐锋, 任佳.
怀来地震台CO2异常变化特征与地震关系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2): 20-23.
|
[9] |
王瑞丽, 徐守余, 孙万华, 卿颖.
唐山地震前不同区域油水井异常变化及其机理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4, 22(3): 15-19.
|
[10] |
刘江平, 周斌, 李庆红.
氡(Rn)射气测量在胜利油田隐伏断裂研究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04, 22(1): 42-45.
|
[11] |
王吉易, 宋贯一, 曹志成, 郑云贞, 张子广, 范雪芳, 黄辅琼, 杨明波.
地下水诱发的浅层前兆异常及其机理与有关的地震预报问题(2)
. 华北地震科学,
2002, 20(3): 1-13.
|
[12] |
王祯祥, 燕志强.
乌海4.6级地震前断层气CO2异常特征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2, 20(3): 36-39.
|
[13] |
王吉易, 宋贯一, 曹志成, 郑云贞, 张子广, 范雪芳, 黄辅琼, 杨明波.
地下水诱发的浅层前兆异常及其机理与有关的地震预报问题(1)
. 华北地震科学,
2002, 20(2): 28-41.
|
[14] |
李一兵, 邵永新, 王安滨, 张德元.
中强地震前油井动态异常机理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4): 64-72.
|
[15] |
王志贤, 汪志亮, 赵成达, 余素荣, 彭远黔.
地震地电阻率前兆异常特征及其机理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3, 11(2): 75-79.
|
[16] |
李文浩, 向宏发, 方仲景, 李如成, 张晚霞.
密云-前门隐伏断裂活动性的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10(2): 43-49.
|
[17] |
何玉林, 强祖基.
卫星影象发现唐山北西向断裂及其意义
. 华北地震科学,
1990, 8(4): 1-9.
|
[18] |
李师群.
试论地震水位异常变化的机理与地震预报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31-136.
|
[19] |
武烈, 贾宝卿, 许银贵, 冀贵成.
山西境内七次强震及有关几个问题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13-23.
|
[20] |
贾宝卿, 武烈.
公元512年山西北部7.5级强震的震中位置商榷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7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