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小霞.
防震减灾科普场馆中解说词的标准化与实用化探究—以内蒙古自治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为例
. 华北地震科学,
2022, 40(1): 99-10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1.016
|
[2] |
何玉杰, 林健富, 何少林.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知识图谱构建探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22, 40(3): 16-2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3.003
|
[3] |
何玉杰, 张成, 何少林, 林健富.
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成熟度探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21, 39(4): 8-1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4.002
|
[4] |
叶肇恒, 孟凡馨, 宴金旭, 杨璐遥.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防震减灾科普资源管理平台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1): 64-7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1.010
|
[5] |
冯韬, 张晓曼.
以灾害人类学的方法探讨防震减灾知识需求
. 华北地震科学,
2019, 37(1): 47-5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9.01.008
|
[6] |
孟凡馨, 叶肇恒, 王婧颖, 马国超, 郑逸.
基于关注度分析的震后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思考
. 华北地震科学,
2019, 37(4): 40-4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9.04.008
|
[7] |
张玉林, 马千里, 陈立强, 郭亚亚, 宋晓冰, 孙贵成.
承德台数字化观测仪器数据实时监控系统研发
. 华北地震科学,
2018, 36(2): 76-8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2.013
|
[8] |
董星宏, 贾宁.
面向市县级网站发布地震信息方式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1, 29(1): 49-52.
|
[9] |
蒋春曦, 谢庆胜, 李毅军, 李罡风.
安徽省防震减灾基础地理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华北地震科学,
2006, 24(3): 29-32.
|
[10] |
.
河北省40年防震减灾工作回顾与展望——纪念邢台地震40周年
. 华北地震科学,
2006, 24(2): 1-15.
|
[11] |
林邦慧, 胡小幸, 王泽皋.
1966年邢台地区大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征及其初步解释
. 华北地震科学,
2006, 24(2): 30-35.
|
[12] |
刁桂苓, 张四昌, 高景春, 王勤彩, 赵英萍.
构造"稳定"区强震长期预测的简便途径——以张北地震为例
. 华北地震科学,
2005, 23(1): 1-5.
|
[13] |
艾树生.
建筑抗震工程设防"小震不坏"的研讨
. 华北地震科学,
2005, 23(3): 41-44.
|
[14] |
龙丽民, 连进元, 赵红杰, 徐晨曦.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 华北地震科学,
2005, 23(4): 50-53.
|
[15] |
秦清娟, 蔡华昌, 陈敬伟, 刘志辉.
张北6.2级地震的防震减灾问题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1): 75-78.
|
[16] |
兰青龙, 安卫平, 郭星全, 王继.
太旧高速公路周缘地区地震灾害损失预测与防震减灾对策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2): 37-44.
|
[17] |
王泽皋, 戴英华, 李淑莲.
1993年9月11日山西五寨ML4.8级地震预报纪实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12(1): 43-45.
|
[18] |
易思敏, 郗崇植.
地震宣传工作目标管理及科学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3, 11(4): 76-81.
|
[19] |
孙洪钧, 陈会民.
略论充分发挥政府防震减灾职能作用的重要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93, 11(4): 41-45.
|
[20] |
王存真, 陈如山.
加强横向联系,推进防震减灾
. 华北地震科学,
1993, 11(4): 2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