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薛艳, 陈琳荣, 黎明晓, 刘双庆.
华北地区震群活动与强震
. 华北地震科学,
2017, 35(2): 1-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01
|
[2] |
李冬圣, 刘继录.
2009年华北及河北省地震活动概况
.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2): 63-63.
|
[3] |
刘继录.
1995年河北省及华北地区震情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1): 79-80.
|
[4] |
刘继禄.
1992年河北省及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概况
. 华北地震科学,
1993, 11(1): 95-96.
|
[5] |
刘继禄.
1991年河北及华北地区震情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10(1): 94-96.
|
[6] |
龚鸿庆, 李广鑫.
华北地区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意义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43-49.
|
[7] |
平建军, 胡新亮.
华北地区强震复发的概率分布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71-77.
|
[8] |
胡新亮.
一个产生平面分布不重迭地震目录的方法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2): 88-90.
|
[9] |
任葆德.
山西地震带北端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95-100.
|
[10] |
黄雪范.
华北地震危险性的预测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12-116.
|
[11] |
卞兆银, 王进英.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特点及地震构造带的划分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39-248.
|
[12] |
靳雅敏, 于新昌, 扈志刚.
由小震应力场的动态变化估计河北及邻近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83-89.
|
[13] |
和景昊, 李自强, 刘建中.
任丘油田小震群与周围中强震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4): 49-57.
|
[14] |
夏浩明.
大华北ML≥4.5级地震序列型式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3): 58-73.
|
[15] |
于新昌, 靳雅敏.
唐山地震序列的空间活动指数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27-134.
|
[16] |
王泽皋.
在华北地震活动过程中的"分界数"特点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50-150.
|
[17] |
李文英, 许玲, 张清荣.
唐山地震后华北地区的调整性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44-146.
|
[18] |
葛焕称, 叶培元, 黄才中, 陆振飞.
中国东部地区Lg波的衰减和近震震级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1-14.
|
[19] |
牧仁, 王忠厚.
计算机绘地震震中分布图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99-102.
|
[20] |
张四昌.
华北地区的地震分布图象与共轭孕震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