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唐山7.8级强震孕育条件及前兆场时空演化的三维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

冯德益 刘喜兰 舒立德 梅世蓉

冯德益, 刘喜兰, 舒立德, 梅世蓉. 唐山7.8级强震孕育条件及前兆场时空演化的三维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J].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4): 1-10.
引用本文: 冯德益, 刘喜兰, 舒立德, 梅世蓉. 唐山7.8级强震孕育条件及前兆场时空演化的三维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J].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4): 1-10.
Feng Deyi, Liu Xilan, Su Lide, Mei Shirong.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SEISMOGENIC CONDITION AND TEMPORO-SPATIAL EVOLUTION OF PRECURSOR FIELD OF TANGSHAN M=7.8 GREAT EARTHQUAKE[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6, 14(4): 1-10.
Citation: Feng Deyi, Liu Xilan, Su Lide, Mei Shirong.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SEISMOGENIC CONDITION AND TEMPORO-SPATIAL EVOLUTION OF PRECURSOR FIELD OF TANGSHAN M=7.8 GREAT EARTHQUAKE[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6, 14(4): 1-10.

唐山7.8级强震孕育条件及前兆场时空演化的三维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315.7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SEISMOGENIC CONDITION AND TEMPORO-SPATIAL EVOLUTION OF PRECURSOR FIELD OF TANGSHAN M=7.8 GREAT EARTHQUAKE

  • 摘要: 首先对由深部地震测深剖面观测结果综合归纳出的一个华北地区岩石圈12层三维非均匀实际模型在承受和不承受来自底面的上拱力条件下的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唐山地震孕震条件及长期前兆进行分析研究。其次,再考虑一个唐山及外围地区含有地表及深部断裂的三维不均匀分层岩石圈模型,不对称的加载方式,用长方体形的硬包体、软包体或软-硬包体来模拟唐山大震的孕震区,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来计算应力场与位移场,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唐山地震的前兆场时空演化特征及孕震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所得的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唐山地震震源位于华北地壳中的一个较坚固的块体之内;(2)地幔上拱力可能在唐山大震孕育中起较大作用;(3)唐山大震的前兆场时空演化特征可用坚固体(硬包体)孕震模式来得到合理的解释。
  • [1] 1 梅世蓉主编.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2.
    2 梅世蓉,朱岳清,等.唐山地震孕育模式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2.11-74
    3 梅世蓉,冯德益,等.中国地震预报概论.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3.12-14. 215-217
    4 张肇诚主编.中国震例(1976-1980).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0. 59-104
    5 曾融生,张少泉,等.唐山地震区的地壳结构及大陆地震成因的探讨.地震学报. 1985. 7 (2):125-142
    6 曾融生.陆涵行.丁志峰.从地震折射和反射剖面结果讨论唐山地震成因地球物理学报. 1988. 31 (4):383-398
    7 曾融生,朱露培,等.华北盆地强震的震源模型兼论强震及盆地的成因.地球物理学报.1991.34 (3):288 301
    8 刘昌铨,嘉世旭,唐山地区地壳上地慢速度结构特征.地震学报. 1986. 8 (4):341-353
    9 刘昌铨,杨健.京津及民外围地壳速度结构的初步探测.地震学报. 1982. 4 (3):217-226
    10 张之立.唐山地震热力源的研究.地震学报. 1985. 7 (1):45-56
    11 张之立,王成宝,方兴,等.唐山地震破裂过程的雁行断裂模式及理论和试验的模拟.地震学报.1989. 11 (2):291-302
    12 冯德益,舒立德,等.华北北部地震前兆场时空演化模型的研究. 《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丁国瑜主编,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4.56
    13 冯德益,舒立德,等.含孕震体介质的应力场计算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高科技研究中的数值计算》. 蒋伯诚,张锁春主编.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5,292-297
    14 国家地震局《深部物探成果》编写组中国地壳上地幢地球物理探测成果.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6.20 193
    15 孙若昧,梅世蓉,等.渤海及其邻区的地震层析成像.地球物理学报. 1993. 36 (1):44-54
  • [1] 陈绍绪, 李文英, 王勤彩, 蒋春花.  唐山地震的孕育与强震的增震作用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2): 1-9.
    [2] 李绍柄.  关于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一文的补充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3): 97-98.
    [3] 邹泉生.  胜利油田震兆敏感区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55-158.
    [4] 王俊国, 赵根模.  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空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86-94.
    [5] 詹志佳.  唐山地震的震磁现象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07-309.
    [6] 谢华章, 杨彩霞.  南黄海两次中强震的前兆性空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59-63.
    [7] 唐铭麟.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孕震模式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71-81.
    [8] 李绍柄.  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56-62.
    [9] 张四昌.  华北地区的地震分布图象与共轭孕震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9-18.
    [10] 张肇诚.  唐山地震前后的异常变化及孕震过程初探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2): 25-3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10
  • HTML全文浏览量:  218
  • PDF下载量:  7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6-03-15
  • 刊出日期:  1996-12-15

唐山7.8级强震孕育条件及前兆场时空演化的三维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

  • 中图分类号: P315.7

摘要: 首先对由深部地震测深剖面观测结果综合归纳出的一个华北地区岩石圈12层三维非均匀实际模型在承受和不承受来自底面的上拱力条件下的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唐山地震孕震条件及长期前兆进行分析研究。其次,再考虑一个唐山及外围地区含有地表及深部断裂的三维不均匀分层岩石圈模型,不对称的加载方式,用长方体形的硬包体、软包体或软-硬包体来模拟唐山大震的孕震区,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来计算应力场与位移场,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唐山地震的前兆场时空演化特征及孕震过程进行了分析讨论。所得的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唐山地震震源位于华北地壳中的一个较坚固的块体之内;(2)地幔上拱力可能在唐山大震孕育中起较大作用;(3)唐山大震的前兆场时空演化特征可用坚固体(硬包体)孕震模式来得到合理的解释。

English Abstract

冯德益, 刘喜兰, 舒立德, 梅世蓉. 唐山7.8级强震孕育条件及前兆场时空演化的三维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J].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4): 1-10.
引用本文: 冯德益, 刘喜兰, 舒立德, 梅世蓉. 唐山7.8级强震孕育条件及前兆场时空演化的三维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J].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4): 1-10.
Feng Deyi, Liu Xilan, Su Lide, Mei Shirong.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SEISMOGENIC CONDITION AND TEMPORO-SPATIAL EVOLUTION OF PRECURSOR FIELD OF TANGSHAN M=7.8 GREAT EARTHQUAKE[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6, 14(4): 1-10.
Citation: Feng Deyi, Liu Xilan, Su Lide, Mei Shirong.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SEISMOGENIC CONDITION AND TEMPORO-SPATIAL EVOLUTION OF PRECURSOR FIELD OF TANGSHAN M=7.8 GREAT EARTHQUAKE[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6, 14(4): 1-10.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