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华北平原沉降地区重力场变化分析

陈素改 陈绍绪 李光振 姚玉致

陈素改, 陈绍绪, 李光振, 姚玉致. 华北平原沉降地区重力场变化分析[J].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1): 27-35.
引用本文: 陈素改, 陈绍绪, 李光振, 姚玉致. 华北平原沉降地区重力场变化分析[J].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1): 27-35.
Chen Sugai, Chen Shaoxu, Yao Yuzhi, Li Guangzhen. AN ANALYSIS OF GRAVTY FIELD VARIATION IN THE SUBSIDENCE AREA OF NORTH CHINA PLAIN[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6, 14(1): 27-35.
Citation: Chen Sugai, Chen Shaoxu, Yao Yuzhi, Li Guangzhen. AN ANALYSIS OF GRAVTY FIELD VARIATION IN THE SUBSIDENCE AREA OF NORTH CHINA PLAIN[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6, 14(1): 27-35.

华北平原沉降地区重力场变化分析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315.7

AN ANALYSIS OF GRAVTY FIELD VARIATION IN THE SUBSIDENCE AREA OF NORTH CHINA PLAIN

  • 摘要: 华北平原沉降带相对于西部太行山区,近几年观测到的重力值相对1989年同期呈上升状态、其中某些地区累计上升量相当大,比如,沧州地区达143×10-8m/s2,任丘地区103×10-8m/s2,巨鹿-南宫为(89-103)×10-8m/s2.对某些地区的重力变化量进行地下水下降量和地面沉降量校正,其校正量可达到变化量的1/3-1/2.校正后的重力值变化幅度减小,但有些异常依然存在.这种较大的剩余变化量,可能含有两个因素:其一可能与华北平原沉降带的继承性下降及某些地区构造断裂活动有关;其二可能是实际地面沉降量比推测的沉降量大.
  • [1] 1 贾民育.地下水活动对精密重力测量的影响及排降方法.地壳形变与地震. 1983. 13 (1).
    2 张赤军.断层活动的重力效应.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4. 14 (3).
  • [1] 贾宇鹏, 孙军伟, 郝鹏飞, 檀玉娟, 李勇江, 李洋洋, 刘冬阳.  山西地震带不同基准的重力场变化 . 华北地震科学, 2019, 37(3): 38-4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9.03.006
    [2] 吴绍祖, 陈光, 李祖宁, 关玉梅.  汶川8.0级地震前后福建地区形变及应力场演化 . 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4): 31-35.
    [3] 李青.  华北重力网测点重力变化特征与中强震的对应 . 华北地震科学, 2003, 21(1): 46-51.
    [4] 李青.  LCR-G型重力仪长期动态漂移特性的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4): 26-35.
    [5] 石荣志.  怀安4.5级地震和张北6.2级地震前后重力异常变化及对应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1): 54-60,78.
    [6] 李天生, 范文, 张文玉, 杨金芬.  晋中南地区的重力场变化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1): 24-29.
    [7] 李天生, 杨金芬, 张明汇.  包头地区重力场变化与阴山带中强地震关系的初步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2): 56-60.
    [8] 杨玉春, 李清林, 栗文山.  西藏高原地区重力测量与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4): 1-11.
    [9] 李清林, 栗文山, 黄邦武, 王夫运, 宋金跃.  京西北地区重力场变化与大同-阳高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1): 22-27.
    [10] 方盛明.  地震重力测量中重力相对变化的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60-7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36
  • HTML全文浏览量:  311
  • PDF下载量:  11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5-08-22
  • 刊出日期:  1996-03-15

华北平原沉降地区重力场变化分析

  • 中图分类号: P315.7

摘要: 华北平原沉降带相对于西部太行山区,近几年观测到的重力值相对1989年同期呈上升状态、其中某些地区累计上升量相当大,比如,沧州地区达143×10-8m/s2,任丘地区103×10-8m/s2,巨鹿-南宫为(89-103)×10-8m/s2.对某些地区的重力变化量进行地下水下降量和地面沉降量校正,其校正量可达到变化量的1/3-1/2.校正后的重力值变化幅度减小,但有些异常依然存在.这种较大的剩余变化量,可能含有两个因素:其一可能与华北平原沉降带的继承性下降及某些地区构造断裂活动有关;其二可能是实际地面沉降量比推测的沉降量大.

English Abstract

陈素改, 陈绍绪, 李光振, 姚玉致. 华北平原沉降地区重力场变化分析[J].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1): 27-35.
引用本文: 陈素改, 陈绍绪, 李光振, 姚玉致. 华北平原沉降地区重力场变化分析[J].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1): 27-35.
Chen Sugai, Chen Shaoxu, Yao Yuzhi, Li Guangzhen. AN ANALYSIS OF GRAVTY FIELD VARIATION IN THE SUBSIDENCE AREA OF NORTH CHINA PLAIN[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6, 14(1): 27-35.
Citation: Chen Sugai, Chen Shaoxu, Yao Yuzhi, Li Guangzhen. AN ANALYSIS OF GRAVTY FIELD VARIATION IN THE SUBSIDENCE AREA OF NORTH CHINA PLAIN[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6, 14(1): 27-35.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