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与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断层有关的几个问题讨论

晁洪太 李家灵 崔昭文 赵清玉

晁洪太, 李家灵, 崔昭文, 赵清玉. 与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断层有关的几个问题讨论[J].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4): 18-25.
引用本文: 晁洪太, 李家灵, 崔昭文, 赵清玉. 与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断层有关的几个问题讨论[J].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4): 18-25.
Chao Hongtai, Li Jialing, Cui Zhaowen, Zhao Qingyu. DISCUSSION ON SEVERAI PROBIEMS RELATED TO THE SEISMIC FAULT OF THE 1668 TANCHENG EARTHQUAKE (M=8(1/2))[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7, 15(4): 18-25.
Citation: Chao Hongtai, Li Jialing, Cui Zhaowen, Zhao Qingyu. DISCUSSION ON SEVERAI PROBIEMS RELATED TO THE SEISMIC FAULT OF THE 1668 TANCHENG EARTHQUAKE (M=8(1/2))[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7, 15(4): 18-25.

与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断层有关的几个问题讨论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P315.1

DISCUSSION ON SEVERAI PROBIEMS RELATED TO THE SEISMIC FAULT OF THE 1668 TANCHENG EARTHQUAKE (M=8(1/2))

  • 摘要: 在总结前人工作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几年来1:5万活断层地质填图获得的野外新资料,就1668年郯城地震断层有关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问题包括1668年地震断层的展布、断层的粘滑段和蠕滑段、断层的破裂机制、断层的滑动行为以及断层的分段等。
  • [1] 1 方仲景. 计风格,向宏发,等.郯庐带中段第四纪断裂活动特征与地震地质条件述评.地质科学. 1976. (4), 354-365
    2 姚彦之,方仲景."郯庐断裂带学术讨论会"摘记.地震地质.1981. 3 (2),69-80
    3 高维明,李家灵,孙竹友.沂沭大陆裂谷的生成与演化地震地质. 1980. 2 (3), 11-18
    4 李家灵,高维明,孙竹友,等.沂沭裂谷消亡与华北新生的构造应力场.构造地质论丛 (3) 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4,318-325
    5 吴大铭,张裕明,方仲景,等.论中国部庐断裂带的活动.地震地质. 1981. 3 (4), 15-26
    6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邻庐断裂.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7.
    7 高维明,李家灵,郑朗蒜,等.1668年山东郊城8(1/2)级地震中国特大地震研究(1).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8.70-97
    8 高维明,郑朗蒜,李家灵,等.1668年山东郊梳8.5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中国地震, 1988. 4 (3), 9-15
    9 朱书俊,孙寿成.1668年莒县~郯城大震研究综述.地震学刊. 1991. (4),19-24
    10 陈国星,高维明,沂沭断裂带现代活动待征及其与强震构造的关系,中国地震.1988.4 (3),130-135
    11 郑朗荪,高维明.郑传贝.郯庐断裂带的分段与沂沭断裂的活动性.中国地震. 1988. 4 (3),123-129
    12 黄伟师.从地质地貌标志看沂沭断裂帘的新构造运动特征.中国地震. 1988. 4 (3), 143-150
    13 李家灵.郯庐活断层.见, IGCP第206项中国工作组,中国活断层图集.北京:地震出版社,西安地图出版社. 1989.1-22
    14 李起彤,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全新世活动新证据.见: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活动断层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3.140-145
    15 李家灵,晁洪太,崔昭文.等.郑庐断裂带想城~新沂段活断层研究.活动断裂研究(1)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1.164-173
    16 晁洪太,李家灵,崔昭文.等.部庐断裂带腾马~窑上活断层的几何形态与破裂特征.活动断裂研究(2).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2.208-217
    17 晁洪太,李家灵,崔昭文,等.郯庐断裂带中段全新世活断层的几何结构与分段活动断裂研究 (3).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4.180-190
    18 李家灵,晁洪太,崔昭文,等,郯庐活断层的分段及其大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地质. 1994. 16 (2),121-126
    19 李家灵,晁洪太,崔昭文, 等.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断层及其破裂机制.地震地质. 1994. 16 (3):229-237
    20 晁洪太, 李家灵,崔昭文,等.郯庐断裂带中段全新世活断层位移量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活动断裂研究(4).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5. 133-139
    21 杨一冲,高维明.挤压型盆地与沂沭断裂带北段的垂直运动速率. 活动断裂研究(2).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2. 200-208
    22 杨一冲. 高维明.沂沭活断层北段F1断层的滑动方式的讨论地震地质. 1994. 16 (1):12-20
    23 蒋铭.沂沭活断层的弱震显示. 中国地震. 1988. 4 (3):187-190
    24 山东省地震局. 山东省地震目录.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6.
    25 夏琤,姚孝新.沂沭断裂带断层泥的研究. 中国地震. 1988. 4 (3):152-157
    26 林伟凡,高维明.听沫断裂带大地震复发周期. 中国地震. 1987. 3 (3):34-40
    27 晁洪太.李家灵, 崔昭文.等. 郯庐断裂带中段全新世活断层的特征滑动行为与特征地震. 内陆地震.1994. 8 (4):297-304
    28 Schwartz D?P. Coppersmith K?J?Fault behavior and char acteristlc earthquakes:Examples from the Wasatch and San Andreas zones.J. Geophys. Res., 1984. 89:5681-5694.
    29 Sieh. K. E., 1981. A review of geological evidence for recurrence times of large earthquakes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Am. Geophys. Union. Washington. D. C.. 181-207
    30 杨一冲,高维明.沂沭活断层的分段将征与地震趋势的预测地震.1993. (1):4548
    31 邓起东.活动断裂研究的进展和方向.活动断裂研究(1). 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1.1-6
    32 丁国瑜.有关活断层分段的一些问题.中国地震. 1992.8 (2):1 10
    33 丁国瑜,田勤俭,孙凡臣,等.活断层分段——原则、方法和应用.北京:地震出版社. 1993
    34 Segall D. pollard D D. Mechanics of discontinuous faults.J. Geophys. Res., 1980. 85:4337-4350
  • [1] 潘睿, 盛书中, 万永革.  2009年姚安地震断层面参数的确定 .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2): 63-6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11
    [2] 李铂, 崔鑫, 叶庆东, 于澄.  山东地区地震波一维速度模型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4): 1-6.
    [3] 周海涛, 郭良迁, 张立成.  唐山断裂现代活动性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3): 17-22.
    [4] 石玉燕, 钟普浴, 李贵明, 周翠英.  根据历史地震和应变能积累释放过程分析山东地区近期地震活动趋势 . 华北地震科学, 2005, 23(2): 50-53.
    [5] 周翠英, 侯海峰, 华爱军, 刁守中, 刘希强.  山东及其近海区地震序列类型地理分布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3): 15-27.
    [6] 晁洪太, 李家灵, 崔昭文, 王志才, 杜宪宋.  山东中部一条明显的北西向中强地震带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2): 23-29.
    [7] 谷一山, 毛玉平.  1988年耿马7.2级地震断层特征及其发震构造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10(1): 1-11.
    [8] 钟晓雄.  垂直力源产生的地面位移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1): 19-25.
    [9] 许秀琴, 马胜利, 刘天昌, 马瑾.  可可托海——二台断层带断层泥力学性质的实验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21-28.
    [10] 冯先岳.  论地震地貌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3): 66-7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15
  • HTML全文浏览量:  467
  • PDF下载量:  105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6-05-01
  • 刊出日期:  1997-12-15

与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断层有关的几个问题讨论

  • 中图分类号: P315.1

摘要: 在总结前人工作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几年来1:5万活断层地质填图获得的野外新资料,就1668年郯城地震断层有关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问题包括1668年地震断层的展布、断层的粘滑段和蠕滑段、断层的破裂机制、断层的滑动行为以及断层的分段等。

English Abstract

晁洪太, 李家灵, 崔昭文, 赵清玉. 与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断层有关的几个问题讨论[J].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4): 18-25.
引用本文: 晁洪太, 李家灵, 崔昭文, 赵清玉. 与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断层有关的几个问题讨论[J].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4): 18-25.
Chao Hongtai, Li Jialing, Cui Zhaowen, Zhao Qingyu. DISCUSSION ON SEVERAI PROBIEMS RELATED TO THE SEISMIC FAULT OF THE 1668 TANCHENG EARTHQUAKE (M=8(1/2))[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7, 15(4): 18-25.
Citation: Chao Hongtai, Li Jialing, Cui Zhaowen, Zhao Qingyu. DISCUSSION ON SEVERAI PROBIEMS RELATED TO THE SEISMIC FAULT OF THE 1668 TANCHENG EARTHQUAKE (M=8(1/2))[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1997, 15(4): 18-25.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