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屈曼, 侯晓真, 马栋, 陈建国.
基于GNSS数据的河北地区形变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21, 39(4): 68-7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4.011
|
[2] |
徐东卓, 李胜虎, 孟宪纲, 朱文武, 孙启凯.
芦山地震前后巴颜喀拉地块东部断裂带形变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6, 34(2): 50-5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2.009
|
[3] |
张永奇, 张勤, 瞿伟.
基于GPS的江苏南部现今地壳形变特征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3): 8-1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3.03.002
|
[4] |
张建国, 曹轶, 闫俊岗, 潘晖.
地磁Z分量日变幅逐日比法在河北省的应用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8, 26(1): 1-7.
|
[5] |
赵小贺, 陈传华, 王伟, 程树岐.
数字化地形变资料异常形态与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3): 50-52.
|
[6] |
陈建国, 张跃刚, 陈佳, 张常慧, 宋晓冰, 马利军.
形变数字化资料对邢台地区地震前兆反应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6, 24(2): 58-64.
|
[7] |
周伟, 杨国华, 华彩虹.
通过分区分析预测华北地震危险区
.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4): 27-33.
|
[8] |
王成亮, 柴文生, 梁东洲, 韩银美, 孙素芳.
灰色关联度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4): 48-52.
|
[9] |
薄万举, 李延兴, 杨国华, 谢觉民, 郭良迁, 胡新康, 王敏.
滨海附近地区GPS和断层形变与地震关系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2): 66-71.
|
[10] |
平建军, 孙佩卿, 张彦青.
张北6.2级地震序列显著余震现场灰色预测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3): 39-45.
|
[11] |
罗兰格.
就张北地震谈谈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几个技术性问题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3): 10-14.
|
[12] |
陈绍绪, 王勤彩, 刘素英.
唐山地震区的地壳形变及强震重复时间预测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2): 1-8.
|
[13] |
王遂章.
安丘形变台室内基线变化特征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2): 74-76.
|
[14] |
周友华.
地壳形变与地震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4): 47-54.
|
[15] |
蒋春花, 王川华, 陈绍绪, 刘永强, 罗培城.
CAR模型在分析处理地壳形变资料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10(1): 66-74.
|
[16] |
王吉易, 张素欣, 郑云贞.
异常系列分析预报新方法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1): 91-93.
|
[17] |
唐铭麟.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孕震模式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71-81.
|
[18] |
陈绍绪, 朱学武.
邯郸地区地壳形变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42-50.
|
[19] |
谢觉民, 黄立人.
唐山地震地壳垂直形变的再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67-275.
|
[20] |
程式, 杜方, 刘本培.
一九七六年盐源——宁蒗地震前后地壳形变特点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5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