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珊珊, 万永革, 王晓山, 崔华伟, 王曰风, 张秀萍.
1976年唐山大地震库仑破裂应力对唐山及邻近地区地震的影响
. 华北地震科学,
2022, 40(1): 7-1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1.002
|
[2] |
杨柳, 邵永新, 马建英.
天津前兆台网映震效能评价
.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3): 57-6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3.03.011
|
[3] |
陈亚红, 董春勇, 张军, 徐芳芳, 许志山.
菏泽地震前流体中短期异常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2): 37-40.
|
[4] |
刘学领, 马建英.
天津地区咸水层水位映震能力的检验
. 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2): 22-25.
|
[5] |
李一兵, 邵永新, 王安滨, 张德元.
中强地震前油井动态异常机理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4): 64-72.
|
[6] |
陈绍绪, 李文英, 王勤彩, 蒋春花.
唐山地震的孕育与强震的增震作用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2): 1-9.
|
[7] |
李绍柄.
关于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一文的补充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3): 97-98.
|
[8] |
李宗魁, 聂利华, 胡少辉, 曹井泉.
潜水井水位微动态分析及映震能力的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50-58.
|
[9] |
张秀梅.
唐山地震的某些历史教训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65-368.
|
[10] |
王川华, 陈绍绪.
香河短水准异常与唐山地震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76-282.
|
[11] |
谢觉民, 黄立人.
唐山地震地壳垂直形变的再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67-275.
|
[12] |
耿乃光, 曹新玲, 刘建中, 刘晓红, 张雪, 郝晋昇.
唐山地震由应力减小引起的可能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35-339.
|
[13] |
詹志佳.
唐山地震的震磁现象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07-309.
|
[14] |
杨理华.
1976年唐山地震前地震趋势预报的回顾——悼念在唐山地震中以身殉职的六位同志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51-154.
|
[15] |
杜开锐.
唐山地震时汉沽的地面位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80-89.
|
[16] |
武烈.
邢台唐山地震对山西地震带的影响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104-108.
|
[17] |
李绍柄.
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56-62.
|
[18] |
李自强, 高阿甲, 刘建中.
试论大庆油田高压注水所起的作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s1): 80-86.
|
[19] |
张四昌.
华北地区的地震分布图象与共轭孕震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9-18.
|
[20] |
张肇诚.
唐山地震前后的异常变化及孕震过程初探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2): 2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