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池海江, 温佳, 邢杰, 只楠, 张晓刚.
怀来高精度洞温仪的研制和实测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21, 39(2): 73-7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2.011
|
[2] |
屈曼, 侯晓真, 马栋, 陈建国.
基于GNSS数据的河北地区形变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21, 39(4): 68-7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4.011
|
[3] |
屈曼, 马栋, 侯晓真, 张肖, 陈建国, 刘燕翔.
尼泊尔MS8.1地震的形变同震响应
. 华北地震科学,
2017, 35(2): 10-1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02
|
[4] |
薛晓东, 赵晋泉, 曾金艳.
二、三维高密度电法在临汾龙祠地震台水准测量巨幅形变异常判别中的研究与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2): 23-2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3.02.005
|
[5] |
袁国旭, 任俊峰, 李明威, 王向亮.
宽城地震台短水准资料处理程序的设计与使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3): 61-61.
|
[6] |
陈建国, 吕文青, 陈龙, 马栋, 张晶.
对利用跨断层基线和水准测量资料推算断层活动参数公式的改进
. 华北地震科学,
2011, 29(4): 34-37.
|
[7] |
张磊, 汪翠枝, 刘文兵, 李恩建, 金大利.
蓟县垂直摆观测数据变化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1, 29(3): 34-38.
|
[8] |
罗词建, 李媛媛, 韩晓飞.
陕西省十五形变台网数据质量评价
.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4): 41-46.
|
[9] |
吴绍祖, 陈光, 李祖宁, 关玉梅.
汶川8.0级地震前后福建地区形变及应力场演化
. 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4): 31-35.
|
[10] |
刘祥海, 章思亚.
山西断裂带的地震活动与形变资料分析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6, 24(4): 32-35.
|
[11] |
李青.
华北重力网测点重力变化特征与中强震的对应
. 华北地震科学,
2003, 21(1): 46-51.
|
[12] |
赵希俊, 刘锡大, 洪少峰.
黄庄-高丽营断层的分段性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1): 9-15.
|
[13] |
张跃刚, 王占勇, 李进步.
形变有震短临异常的演化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2): 35-40.
|
[14] |
周建成, 朱振兴, 闫熠.
水平摆倾斜仪配电系统的改造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3): 48-49,60.
|
[15] |
车用太, 鱼金子, 王基华, 张培仁, 朱清钟.
北京太平庄井流体物理化学多项动态的对比观测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2): 40-49.
|
[16] |
陈素改, 陈绍绪, 李光振, 姚玉致.
华北平原沉降地区重力场变化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1): 27-35.
|
[17] |
胡银磊, 张裕明.
人工神经元网络方法对首都圈地区潜在震源区的划分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3): 54-59.
|
[18] |
孔令昌, 李秋珍, 陶京岭.
断层逸出气体的δHe/Ar值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1): 61-64.
|
[19] |
傅德川, 张子广, 赵新平, 王秀文.
邢台地震的震后异常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3): 44-50.
|
[20] |
黄立人, 谢觉民.
北京地区断裂活动分析及其对地震前兆和应力场的表现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2): 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