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贾宇鹏, 孙军伟, 郝鹏飞, 檀玉娟, 李勇江, 李洋洋, 刘冬阳.
山西地震带不同基准的重力场变化
. 华北地震科学,
2019, 37(3): 38-4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9.03.006
|
[2] |
赵小贺, 陈传华, 王伟, 程树岐.
数字化地形变资料异常形态与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3): 50-52.
|
[3] |
陈建国, 张跃刚, 陈佳, 张常慧, 宋晓冰, 马利军.
形变数字化资料对邢台地区地震前兆反应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6, 24(2): 58-64.
|
[4] |
李青.
LCR-G型重力仪长期动态漂移特性的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4): 26-35.
|
[5] |
石荣志.
怀安4.5级地震和张北6.2级地震前后重力异常变化及对应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1): 54-60,78.
|
[6] |
张跃刚, 王宝坤, 王占勇.
张北6.2级地震前河北北部的地壳形变异常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3): 75-80.
|
[7] |
陈绍绪, 王勤彩, 刘素英.
唐山地震区的地壳形变及强震重复时间预测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2): 1-8.
|
[8] |
平建军, 张清荣.
1989年大同6.1级地震前山西带小震活动时间分布结构多重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2): 42-46.
|
[9] |
陈素改, 陈绍绪, 李光振, 姚玉致.
华北平原沉降地区重力场变化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1): 27-35.
|
[10] |
李天生, 杨金芬, 张明汇.
包头地区重力场变化与阴山带中强地震关系的初步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2): 56-60.
|
[11] |
孟雁英.
山西地震的震源深度分布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12(3): 65-68.
|
[12] |
王泽皋, 戴英华, 李淑莲.
1993年9月11日山西五寨ML4.8级地震预报纪实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12(1): 43-45.
|
[13] |
杨玉春, 李清林, 栗文山.
西藏高原地区重力测量与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4): 1-11.
|
[14] |
李清林, 栗文山, 黄邦武, 王夫运, 宋金跃.
京西北地区重力场变化与大同-阳高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1): 22-27.
|
[15] |
陈绍绪, 朱学武.
邯郸地区地壳形变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42-50.
|
[16] |
唐铭麟.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的孕震模式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71-81.
|
[17] |
张昭栋, 郑金涵.
重力固体潮(M2波)的海潮效应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3): 35-45.
|
[18] |
谢觉民, 黄立人.
唐山地震地壳垂直形变的再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67-275.
|
[19] |
方盛明.
地震重力测量中重力相对变化的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60-71.
|
[20] |
程式, 杜方, 刘本培.
一九七六年盐源——宁蒗地震前后地壳形变特点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5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