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活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讨论

江娃利 聂宗笙

江娃利, 聂宗笙.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活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讨论[J]. 华北地震科学, 1984, 2(3): 21-27.
引用本文: 江娃利, 聂宗笙.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活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讨论[J]. 华北地震科学, 1984, 2(3): 21-27.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活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讨论

  • 摘要: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呈隐伏断裂展布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之间。该断裂带浅部由一系列北东至北北东方向的正断层斜列组成, 控制了华北平原西部一系列隆起、断陷的形成;深部深切莫霍界面以下。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作为太行地块与平原地块的分界, 其主体形成于早第三纪, 晚第三纪至第四纪仍在强烈活动。结合近期形变与地震活动等资料, 我们认为该断裂带南端的邯郸断裂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监视的危险地段。
  • [1] 陈勤, 华北平原及其边缘地区的大地构造分区和含油远景探讨, 地质学报, 38, 2, 232-246, 1958.
    [2] 乐光禹, 太行山的构造特征及其反映的运动方式, 地质论评, 19, 6, 256-258, 1958.
    [3] 许桂林等, 太行山南段的活动断裂, 中国活动断裂, 地震出版社, 59-66, 1982.
    [4] 王挺梅等, 北京黄庄断裂新活动的地质证据, 地震地质, 5, 1, 70, 1983.
    [5] 张尔匡, 邯郸古城历史变迁中的新构造运动, 史前地震与第四纪地质文集,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55-170, 1982.
    [6] 黄汲清等, 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科学出版社, 101, 1980.
    [7] 邵学钟等, 京津唐地区地震转换波侧深结果, 地展地质, 2, 1, 15, 1980.
    [8] 丛柏林等, 华北断块区新生代玄武岩系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地质论评, 29, 1, 40-47, 1983.
    [9] 刘秉光等, 华北地区金伯利岩的几个地质问题, 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出版社, 323, 1980.
    [10] 李兴唐, 华北断块区前震旦纪断块的形成与断裂系统, 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出版社, 73-82, 1980.
    [11] 张庆麟, 对乐光禹所著" 太行山的构造特征及反映的运动方式"一文的商榷, 地质论评, 19, 9, 1959.
    [12] 李鼎容等, 北京平原区上新统一更新统的划分, 地质科学, 4, 1979.
    [13] 王乃文等, 北京平原第四纪钙质超徽化石的初步研究, 中国科学B辑, 3, 1983.
    [14] 陈方吉, 黄兴根, 延庆盆地第四纪早期海相化石群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中国第四纪研究, 5, l, 97, 1980.
    [15] 赵景珍等, 汤阴地堑的垂直形变与新构造。地屁科学研究, 4, 12-14, 1982.
  • [1] 陈婷, 王晓山, 孙丽娜.  太行山隆起及邻区地壳S波Q值成像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21, 39(2): 67-7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2.010
    [2] 孟宪纲, 朱文武, 沈宪兴, 李朝柱, 王子平.  芦山MS7.0级地震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性 . 华北地震科学, 2014, 32(2): 1-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2.001
    [3] 鞠述晔, 孟祥刚, 毕可战, 杜桂林, 崔居全, 荆强, 刘晨.  威海七里汤-横山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4): 27-3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3.04.006
    [4] 郑颖平, 翟洪涛, 李光, 赵朋.  郯庐断裂带江苏新沂——安徽宿松段地震危险性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2): 48-51.
    [5] 陈德兴, 张恩立, 陈锡晶.  郯城-庐江断裂带北段现今活动习性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8, 26(4): 7-12.
    [6] 张学民, 崔立敏, 刁桂苓, 张丛珍, 李永红, 李霞.  太行山构造带壳幔结构分段性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4): 1-10.
    [7] 申旭辉, 汪一鹏.  太白维山山前断裂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12(3): 17-26.
    [8] 华爱军, 赵兴兰, 唐青.  沂沭带北段近期地震活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预测 . 华北地震科学, 1993, 11(3): 70-79.
    [9] 申屠炳明, 徐煜坚, 汪一鹏.  韩城断裂的活动特征及断裂带古地震遗迹的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0, 8(1): 1-10.
    [10] 易学发, 许国昌.  西安地区活动断裂带及地震危险性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4): 85-9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67
  • HTML全文浏览量:  833
  • PDF下载量:  12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83-04-15
  • 刊出日期:  1984-09-15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活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讨论

摘要: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呈隐伏断裂展布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之间。该断裂带浅部由一系列北东至北北东方向的正断层斜列组成, 控制了华北平原西部一系列隆起、断陷的形成;深部深切莫霍界面以下。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作为太行地块与平原地块的分界, 其主体形成于早第三纪, 晚第三纪至第四纪仍在强烈活动。结合近期形变与地震活动等资料, 我们认为该断裂带南端的邯郸断裂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监视的危险地段。

English Abstract

江娃利, 聂宗笙.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活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讨论[J]. 华北地震科学, 1984, 2(3): 21-27.
引用本文: 江娃利, 聂宗笙.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活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讨论[J]. 华北地震科学, 1984, 2(3): 21-27.
参考文献 (1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