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勤, 华北平原及其边缘地区的大地构造分区和含油远景探讨, 地质学报, 38, 2, 232-246, 1958. |
[2]
|
乐光禹, 太行山的构造特征及其反映的运动方式, 地质论评, 19, 6, 256-258, 1958. |
[3]
|
许桂林等, 太行山南段的活动断裂, 中国活动断裂, 地震出版社, 59-66, 1982. |
[4]
|
王挺梅等, 北京黄庄断裂新活动的地质证据, 地震地质, 5, 1, 70, 1983. |
[5]
|
张尔匡, 邯郸古城历史变迁中的新构造运动, 史前地震与第四纪地质文集,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55-170, 1982. |
[6]
|
黄汲清等, 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 科学出版社, 101, 1980. |
[7]
|
邵学钟等, 京津唐地区地震转换波侧深结果, 地展地质, 2, 1, 15, 1980. |
[8]
|
丛柏林等, 华北断块区新生代玄武岩系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 地质论评, 29, 1, 40-47, 1983. |
[9]
|
刘秉光等, 华北地区金伯利岩的几个地质问题, 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出版社, 323, 1980. |
[10]
|
李兴唐, 华北断块区前震旦纪断块的形成与断裂系统, 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 科学出版社, 73-82, 1980. |
[11]
|
张庆麟, 对乐光禹所著" 太行山的构造特征及反映的运动方式"一文的商榷, 地质论评, 19, 9, 1959. |
[12]
|
李鼎容等, 北京平原区上新统一更新统的划分, 地质科学, 4, 1979. |
[13]
|
王乃文等, 北京平原第四纪钙质超徽化石的初步研究, 中国科学B辑, 3, 1983. |
[14]
|
陈方吉, 黄兴根, 延庆盆地第四纪早期海相化石群的新发现及其意义, 中国第四纪研究, 5, l, 97, 1980. |
[15]
|
赵景珍等, 汤阴地堑的垂直形变与新构造。地屁科学研究, 4, 12-14, 1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