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薛艳, 陈琳荣, 黎明晓, 刘双庆.
华北地区震群活动与强震
. 华北地震科学,
2017, 35(2): 1-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01
|
[2] |
王亚茹, 刘晓丹, 王想, 宫猛.
华北地区ML4级地震平静的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4, 32(2): 55-6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2.011
|
[3] |
刘双庆, 曹井泉, 张磊, 李悦.
太阳黑子活动对地球地震活动的影响浅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1): 1-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3.01.001
|
[4] |
刘新, 毛国良, 李小军, 董一兵, 张墨思.
河北遥测台网FBS-3B地震计工作周期和阻尼变化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4): 57-60.
|
[5] |
崔鑫, 苗庆杰, 王金萍.
华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模型的建立
.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2): 18-21.
|
[6] |
李志雄, 曾钢平, 丘学林, 郑在壮.
预测华北地区年度地震趋势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3): 11-14.
|
[7] |
赵明淳, 刘继录.
2003年华北及河北省地震活动概况
. 华北地震科学,
2004, 22(1): 63-64.
|
[8] |
陈国光, 徐杰, 高战武.
华北渤海湾盆地大震的构造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03, 21(2): 7-15.
|
[9] |
李青.
华北重力网测点重力变化特征与中强震的对应
. 华北地震科学,
2003, 21(1): 46-51.
|
[10] |
单修政, 徐世芳, 段峰.
鄂尔多斯周缘地带未来强震发生地区初探
. 华北地震科学,
2002, 20(1): 10-15.
|
[11] |
陈化然, 王俊国, 李轶群.
华北地区强震前三个月地震活动异常及初步综合评判
.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4): 13-20.
|
[12] |
王银芝, 乔子云, 张跃刚.
邯郸遥测地震台网可能提供的华北震情信息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3): 75-80.
|
[13] |
赵硕, 尹宝军.
唐山余震活动与华北中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3): 61-66.
|
[14] |
张伯宏, 刘天铭.
华北地区地壳垂直形变散度场及其演化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2): 32-39.
|
[15] |
陈绍绪, 王勤彩, 刘素英.
唐山地震区的地壳形变及强震重复时间预测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2): 1-8.
|
[16] |
李坤, 李秀英.
地下水宏观异常与强震临震预报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4): 57-63.
|
[17] |
周翠英, 王红卫, 蒋海昆.
CN中期地震预报方法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检验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2): 48-55.
|
[18] |
张四昌, 刁桂苓.
华北地区的共轭地震构造带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4): 1-8.
|
[19] |
楚全芝, 汪良谋.
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断层滑动速率与强震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12(1): 9-20.
|
[20] |
林怀存.
华北地区某些强震前区域地震迁移速率的变化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1): 59-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