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梁结, 李蕾, 张忠利, 李海, 聂冠军.
广西靖西MS5.2地震烈度评定及启示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S2): 98-10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S2.015
|
[2] |
郭红梅, 陈维锋, 张莹, 申源.
多源地震灾情信息融合的烈度判定方法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3): 43-4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3.009
|
[3] |
赵建明, 张民, 杨雅琼, 王晓山, 刁桂苓.
我国近期地震烈度有关问题讨论——以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为例
.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1): 66-7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1.013
|
[4] |
赵晶, 李建亮, 何玉林, 李福海.
现行中国烈度表的修订研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4, 32(3): 35-38,4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3.008
|
[5] |
李建虎, 李继刚, 李毅, 王静.
三角高程测量在地震小区划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2): 41-44.
|
[6] |
崔鑫, 苗庆杰, 王金萍.
华北地区地震烈度衰减模型的建立
.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2): 18-21.
|
[7] |
杨毅, 姚立珣.
对929年杭州地震震中烈度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4): 46-48.
|
[8] |
翟洪涛, 刘欣, 刘庆忠, 张毅.
江淮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3, 21(4): 30-34.
|
[9] |
刘武英, 李龙海, 吴建华, 马兰花.
关于1976年松潘地震成因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2): 16-21.
|
[10] |
申旭辉, 汪一鹏.
1626年灵丘地震烈度分布特征与阻震构造初步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1): 9-16.
|
[11] |
钱京.
关于浙江省地方地震工作90年代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
. 华北地震科学,
1993, 11(4): 37-40.
|
[12] |
李绍柄.
关于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一文的补充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3): 97-98.
|
[13] |
陈冠直, 冯录刚.
地震区划数据管理方法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2): 91-96.
|
[14] |
陈达生, 刘汉兴.
地震烈度椭圆衰减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31-42.
|
[15] |
韩庆丑.
关于红山地震台虚波速度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63-70.
|
[16] |
黄诗炎.
地震烈度与地震烈度预报的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02-207.
|
[17] |
刁桂苓, 于新昌.
关于强震前后断层面解参数变化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4, 2(2): 70-73.
|
[18] |
曾秋生.
关于强震预报研究问题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4, 2(1): 63-69.
|
[19] |
张裕明.
地震区划中地质因素研究的新进展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2): 63-70.
|
[20] |
高振寰, 胡碧茹, 张镝亚.
唐山地震震害的若干地质问题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1): 64-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