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艳梅, 李兆隆, 郑川, 曹彦波.
云南省可定位IP地址数据特征及其在地震有感范围判定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19, 37(1): 1-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9.01.001
|
[2] |
张继艳, 王新安, 雍珊珊, 黄继攀.
基于ARIMA模型的九寨沟7.0级地震前兆异常检测
. 华北地震科学,
2019, 37(1): 28-3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9.01.005
|
[3] |
金宗玮, 丁仁伟, 王甘露, 夏鹏.
基于Qt编程的实时二维地震波有限差分模拟
. 华北地震科学,
2018, 36(3): 20-26,4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3.003
|
[4] |
石岩, 何案华, 贾鸿飞, 雷晨, 李秀丽.
SWY-Ⅱ型水位传感器的校准方法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4, 32(1): 5-1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1.002
|
[5] |
曲利, 董晓娜, 胡旭辉, 蔡伟光, 李永红.
浅谈山东“十五”地震前兆仪器的运行维护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2): 56-59.
|
[6] |
蔡莉, 王宗平, 张周术, 卢海燕, 杨振宇, 甄宏伟.
地震前兆观测仪器的校准与标定辨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2): 28-32.
|
[7] |
马文娟, 李芳芳, 常明, 吴晓燕, 刘刚.
宁夏地震前兆数据共享解决方案
.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3): 28-30.
|
[8] |
李铂, 颜启, 石玉燕, 季爱东, 吴丹桐, 刘希强.
采用面向对象编程方法实现SEED地震波形格式转化
. 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3): 27-30.
|
[9] |
王凤, 黄力宇, 张宇翔.
基于MATLAB的BP预测模型在地震前兆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1): 48-51.
|
[10] |
李民.
地下流体对地震前兆作用的综述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2): 24-28.
|
[11] |
刁桂苓, 周仕勇, 刘杰, 张学民, 李晓峰, 张民.
岫岩地震序列的平均波速比前兆异常
. 华北地震科学,
2005, 23(4): 1-5.
|
[12] |
王秀英, 周振安, 丁晗.
网络通讯技术在地震前兆仪器中的应用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2005, 23(4): 26-30.
|
[13] |
张双凤, 李雪英, 王成亮, 苗菊玲.
灰色与周期残差叠加模型在地震前兆异常识别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04, 22(1): 38-41.
|
[14] |
张跃刚, 陈绍绪, 孙佩卿, 何彦英, 陈明传, 魏连生.
成组地震前兆异常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03, 21(4): 5-9.
|
[15] |
王宝坤, 付萌.
地倾斜地震前兆异常的概率综合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4): 40-43,47.
|
[16] |
池海江.
地震前兆数据的报文程序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4): 58-60.
|
[17] |
洪峰, 李玉亭.
地震地面运动模型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4): 17-22.
|
[18] |
郑文卿, 王慧玉, 蒋荣发.
武威地震的地应力前兆场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3): 89-94.
|
[19] |
邹昌明.
渤海7.4级地震水氡前兆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3): 74-81.
|
[20] |
曾炬, 罗兰格, 侯建明, 孙玉海.
地震前兆异常的统计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3): 8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