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莎, 阎春恒, 周斌, 郭培兰, 周军学.
2016年广西苍梧MS5.4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演化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3): 19-2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3.004
|
[2] |
朱海生, 薛志芳, 李薇.
用小波变换分析张家口地区地震活动的周期结构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1): 37-39.
|
[3] |
吴延河, 林眉, 聂庆斌.
2005年11月26日江西瑞昌5.7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1): 40-43.
|
[4] |
杨港生, 赵根模.
1969年渤海7.4级大震前后的区域地震活动图象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1): 39-44.
|
[5] |
刘红桂, 王, 杨彩霞, 南金生, 缪发军.
南黄海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性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3): 75-80.
|
[6] |
刘继录, 刘胜国, 张从珍, 张平.
张北6.2级地震小震活动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3): 29-34.
|
[7] |
林怀存, 刘希强.
大震前地震活动迁移速率bc值的变化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2): 45-52.
|
[8] |
吴富春, 米秋霞, 姬建中, 张惠玲, 曹虹, 郭美娥.
中国及其邻区地震深度的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3): 21-27.
|
[9] |
叶文华, 邓起东, 尤惠川.
强震活动迁移性图象的研究——以华北地震区为例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12(1): 1-8.
|
[10] |
罗兰格.
地震综合效应场函数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二)地震综合效应场函数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12(3): 8-16.
|
[11] |
王瑞田, 孙亚强.
菏泽5.9级地震前后聊考带地震活动熵值时、空变化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4): 32-38.
|
[12] |
王俊国, 赵根模.
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空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86-94.
|
[13] |
吴忠良.
地震破裂的空间分布模式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106-108.
|
[14] |
卞兆银, 王进英.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特点及地震构造带的划分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39-248.
|
[15] |
曹宗普, 刘素英.
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85-92.
|
[16] |
张四昌.
华北地区的地震分布图象与共轭孕震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9-18.
|
[17] |
陈章立, 薛峰.
地震空区与大震关系的不唯一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84, 2(1): 27-32.
|
[18] |
魏光兴, 赵兴兰, 聂振海, 顾贞庆.
两次溧阳中等强度地震前空区、活化图象的统计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4, 2(1): 22-26.
|
[19] |
李绍柄, 刘德林, 许建恩, 张振江.
华北几个地震带内强震迁移活动与断块掀斜运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4, 2(4): 17-24.
|
[20] |
张四昌.
三个相似的地震构造空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4, 2(4): 103-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