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薛艳, 陈琳荣, 黎明晓, 刘双庆.
华北地区震群活动与强震
. 华北地震科学,
2017, 35(2): 1-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01
|
[2] |
李志雄, 曾钢平, 丘学林, 郑在壮.
预测华北地区年度地震趋势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3): 11-14.
|
[3] |
平建军, 孙佩卿, 冯向东, 贾炯, 李满喜.
综合异常指数方法在华北地区地震短期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6, 24(2): 40-45.
|
[4] |
王俊国, 王林瑛, 吴晓芝, 陈佩燕, 何巧云.
华北地区Ms≥5级地震平静的预测意义
. 华北地震科学,
2004, 22(1): 12-17.
|
[5] |
平建军, 张永仙, 张清荣, 陈建国, 黄万发.
华北地区地震短期异常分析及其前兆信息量的提取与计算
. 华北地震科学,
2003, 21(3): 1-7,47.
|
[6] |
刘继录.
1995年河北省及华北地区震情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1): 79-80.
|
[7] |
陈建国, 马兴国.
华北地区应力状态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3, 11(3): 80-88.
|
[8] |
刘继禄.
1992年河北省及华北地区地震活动概况
. 华北地震科学,
1993, 11(1): 95-96.
|
[9] |
刘继禄.
1991年河北及华北地区震情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10(1): 94-96.
|
[10] |
刘继禄.
1990年华北地区震情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1): 95-96.
|
[11] |
吴景春.
利用最大熵原理估算华北地区中强震的重现期和未来100年内发震概率
. 华北地震科学,
1990, 8(4): 115-116.
|
[12] |
平建军, 胡新亮.
华北地区强震复发的概率分布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71-77.
|
[13] |
龚鸿庆, 李广鑫.
华北地区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其意义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3): 43-49.
|
[14] |
任葆德.
山西地震带北端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95-100.
|
[15] |
夏浩明.
大华北ML≥4.5级地震序列型式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3): 58-73.
|
[16] |
黄雪范.
华北地震危险性的预测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12-116.
|
[17] |
卞兆银, 王进英.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特点及地震构造带的划分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39-248.
|
[18] |
万世红, 夏浩明.
大华北第四活动期地震活动的新变化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17-119.
|
[19] |
李文英, 许玲, 张清荣.
唐山地震后华北地区的调整性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44-146.
|
[20] |
本刊编委会.
《华北地震科学》发刊词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1):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