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孟宪纲, 朱文武, 沈宪兴, 李朝柱, 王子平.
芦山MS7.0级地震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性
. 华北地震科学,
2014, 32(2): 1-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2.001
|
[2] |
许洪泰, 葛孚刚, 沈得秀, 杨传成, 王冬雷.
鲁西地区苍山-尼山断裂活动习性及地震活动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3): 8-13.
|
[3] |
陈时军, 杜历英, 魏绪云.
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时空分布多重分形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4): 1-8.
|
[4] |
张俊青, 张静华.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山西及邻区速度场和应变场的变化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4): 31-36.
|
[5] |
石玉燕, 钟普浴, 李贵明, 周翠英.
根据历史地震和应变能积累释放过程分析山东地区近期地震活动趋势
. 华北地震科学,
2005, 23(2): 50-53.
|
[6] |
宋占龙, 李松林, 张先康, 樊计昌, 刘明军, 胡中民.
昆仑山口断裂的通道波观测
. 华北地震科学,
2004, 22(2): 14-17.
|
[7] |
薛艳, 宋治平, 武安绪, 王炜.
中国大陆地震活跃期及平静期判断的新方法与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04, 22(2): 9-13.
|
[8] |
彭立国, 陆明勇.
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及趋势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2002, 20(3): 31-35.
|
[9] |
郭良迁, 黄立人.
中国大陆地壳的应变应力场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3): 50-58.
|
[10] |
孙加林, 薛丁, 张晁军.
制约和影响中国大陆地震活动大形势的动力因素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1): 1-9.
|
[11] |
王泽皋, 孙佩卿, 李淑莲, 张子广.
地震进口窗——试论中国大陆及边邻强震活动关联性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2): 29-41.
|
[12] |
申旭辉, 汪一鹏.
太白维山山前断裂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12(3): 17-26.
|
[13] |
陈绍绪, 李淑莲, 孙佩卿.
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广义信息维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12(4): 18-24.
|
[14] |
扈志刚, 陈绍绪.
多层递阶方法在估计地震活动趋势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10(3): 60-65.
|
[15] |
李海华.
中国大陆及其邻区地震幕的划分及其时间结构的某些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10(3): 85-91.
|
[16] |
蒙午阳.
鄂尔多斯地块周邻地震构造体系与强震活动趋势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4): 45-52.
|
[17] |
刁桂苓.
对大同地震后山西强震活动趋势的认识
. 华北地震科学,
1990, 8(3): 23-27.
|
[18] |
马桂芳, 孙加林.
中国大陆Ms≥8.0级大震活动特征的初步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90, 8(2): 12-23.
|
[19] |
平建军.
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地震预报——写在邢台地震二十周年之际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11-13.
|
[20] |
江娃利, 聂宗笙.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活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4, 2(3): 2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