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用GIS方法研究唐山和邢台地震区全新世隐伏活动构造

王若柏 郭良迁 韩慕康 叶燕林

王若柏, 郭良迁, 韩慕康, 叶燕林. 用GIS方法研究唐山和邢台地震区全新世隐伏活动构造[J].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3): 34-40.
引用本文: 王若柏, 郭良迁, 韩慕康, 叶燕林. 用GIS方法研究唐山和邢台地震区全新世隐伏活动构造[J].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3): 34-40.
WANG Ruo-bai, GUO Liang-qian, HAN Mu-kang, YE Yan-lin. STUDY ON BURIED ACTIVE STRUCTURES OF HOLOCENE IN TANGSHAN AND XINGTAI AREAS WITH GIS METHOD[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01, 19(3): 34-40.
Citation: WANG Ruo-bai, GUO Liang-qian, HAN Mu-kang, YE Yan-lin. STUDY ON BURIED ACTIVE STRUCTURES OF HOLOCENE IN TANGSHAN AND XINGTAI AREAS WITH GIS METHOD[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01, 19(3): 34-40.

用GIS方法研究唐山和邢台地震区全新世隐伏活动构造

基金项目: 地震联合基金(197026)课题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若柏(1945-),男(汉),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地壳形变和地质灾害研究。

  • 中图分类号: P315.5

STUDY ON BURIED ACTIVE STRUCTURES OF HOLOCENE IN TANGSHAN AND XINGTAI AREAS WITH GIS METHOD

More Information
    Author Bio:

    19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47
  • HTML全文浏览量:  222
  • PDF下载量:  85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1-03-05
  • 刊出日期:  2001-09-15

用GIS方法研究唐山和邢台地震区全新世隐伏活动构造

    基金项目:  地震联合基金(197026)课题资助
    作者简介:

    王若柏(1945-),男(汉),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地壳形变和地质灾害研究。

  • 中图分类号: P315.5

摘要: 以1926年出版的顺直地形图(1:5万)为基础图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方法,统计研究邢台和唐山两地震区地表水系的密度分布。早期的地形图较好地保留了原始水系形态,有利于提取隐伏构造活动的信息。GIS技术具有信息量大,数据处理速度快的优点,做出的水系密度等值线图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全新世以来平原覆盖层下地震构造及其活动的基本特征。本文介绍了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提供出邢台和唐山地震区的初步研究成果。

English Abstract

王若柏, 郭良迁, 韩慕康, 叶燕林. 用GIS方法研究唐山和邢台地震区全新世隐伏活动构造[J].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3): 34-40.
引用本文: 王若柏, 郭良迁, 韩慕康, 叶燕林. 用GIS方法研究唐山和邢台地震区全新世隐伏活动构造[J].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3): 34-40.
WANG Ruo-bai, GUO Liang-qian, HAN Mu-kang, YE Yan-lin. STUDY ON BURIED ACTIVE STRUCTURES OF HOLOCENE IN TANGSHAN AND XINGTAI AREAS WITH GIS METHOD[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01, 19(3): 34-40.
Citation: WANG Ruo-bai, GUO Liang-qian, HAN Mu-kang, YE Yan-lin. STUDY ON BURIED ACTIVE STRUCTURES OF HOLOCENE IN TANGSHAN AND XINGTAI AREAS WITH GIS METHOD[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01, 19(3): 34-40.
参考文献 (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