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分段特征

高战武 徐杰 宋长青 孙键宝

高战武, 徐杰, 宋长青, 孙键宝.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分段特征[J].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1): 35-42,54.
引用本文: 高战武, 徐杰, 宋长青, 孙键宝.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分段特征[J].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1): 35-42,54.
Gao Zhanwu, Xu Jie, Song Changqing, Sun Jianbao. THE SEGMENTAL CHARACTER OF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01, 19(1): 35-42,54.
Citation: Gao Zhanwu, Xu Jie, Song Changqing, Sun Jianbao. THE SEGMENTAL CHARACTER OF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01, 19(1): 35-42,54.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分段特征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95130105)资助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高战武(1970-),男,1998年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所博士生,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 P315.2

THE SEGMENTAL CHARACTER OF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More Information
    Author Bio:

    19

  • 摘要: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北西向地震构造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将断裂带分为4段:张北—南口段、南口—宁河段、渤海段和蓬莱—烟台段,各段具有不同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同时,对断裂带内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 [1] 郑炳华,虢顺民,徐杰,等.燕山地区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见: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编. 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170~178.
    [2] 徐杰,宋长青,楚全芝.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地震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 地震地质. 1998, 20(2): 146~154.
    [3] 徐杰,牛娈芳,王春华,等.唐山-河间-磁县新生地震构造带. 地震地质. 1996, 19(3): 193-198.
    [4] 郑炳华, 虢顺民,徐好民. 燕山地区北西和北西西向断裂构造的基本特征初步探讨. 地震地质, 1981, 3(2): 31-40.
    [5] 徐杰. 华北平原新生代裂陷区的伸展构造及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博士论文). 北京: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986.
    [6] 徐杰,刘国栋, 韩竹君. 关于我国东部大陆北西向华北-东海新生代裂陷盆地系的雏议. 见: 刘若新主编. 现代地 球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4. 287~293.
    [7] 马杏垣主编.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纲要(1: 400 万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说明书).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7.
    [8] 丁国瑜.中国内陆活动断裂基本特征的探讨. 见: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活动断裂. 北京: 地震 出版社. 1982. 1~9.
    [9] 丁国瑜,田勤俭. 活断层分段,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
    [10] 邓起东,张培震. 活动断裂分段的原则和方法(一). 见: 现代地壳运动研究(6).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5. 196~207.
    [11] 张培震,邓起东. 活动断裂分段的原则和方法(二). 见: 现代地壳运动研究(6).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5. 196~207.
    [12] 张培震,毛风英, 常向东.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活动断裂分段的准则.地震地质. 1998, 20(4): 289~304.
    [13] 徐锡伟,邓起东. 晋北张性区盆岭构造及其形成的力学机制. 中国地震. 1988, 4(2): 19~27.
    [14] 方仲景. 第四纪活动构造. 见: 高文学, 马瑾主编. 首都圈地震地质环境与灾害.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 114~116.
    [15] 冉勇康, 方仲景,李如成.等.延怀盆地黄土窑-土木北西向断层存在与活动的表现. 见: 《活动断裂研究》编委 会. 活动断裂研究1.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1. 156~163.
    [16] 冉勇康, 方仲景,李志义,等. 怀来-涿鹿盆地周缘活动断裂及其基本特征. 见: 《活动断裂研究》编委会. 活动断 裂研究1.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1. 140~155.
    [17] 冉勇康, 邓起东,杨晓平. 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发震断层的古地震及重复间隔. 地震地质. 1997. 19(3): 193~202.
    [18] 程绍平,方仲景, 杨桂枝,等.论延庆盆地北缘断裂带的分段与地震预测. 地震地质. 1995. 17(3): 231~240.
    [19] 吴开统,王泽皋, 吕培苓.第二章 地震参数与序列. 见: 国家地震局《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编辑组. 一九七六年 唐山地震.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2. 33~64.
    [20] 胡政,丁东,冯志泽. 渤海南部晚第四纪地层和活动构造. 见: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编. 中国活动 断层研究.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4. 132~139.
    [21] 王挺梅. 北京地区近代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初步研究. 地震地质. 1979. 1(2): 38~45.
    [22] 魏光兴,季同仁, 李秉峰.渤海地震序列及其特征. 地震地质. 1984. 6(1): 21~29.
    [23] 季同仁,刘元生, 王安岳. 1969年7月18日渤海7. 4级地震. 中国震例(1966-1975).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8. 19~40.
  • [1] 张龙飞, 董斌, 史双双, 韩晓飞.  朔州市区土层剪切波速与埋深的统计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2018, 36(2): 28-3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2.005
    [2] 陈绍绪, 张跃刚, 乔子云, 丁瑞同, 吴晓岚, 孟娣, 何彦英.  晋冀蒙交界地区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2003, 21(2): 16-22.
    [3] 蔡华昌, 张四昌, 张振江, 刘玉枝, 任俊峰, 何春贵, 张启富, 刘真友.  张北地震区的断裂构造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02, 20(2): 1-9.
    [4] 刘伯礼, 蔡华昌, 赵军.  石家庄断裂活动性及其对市区稳定性的影响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4): 12-23.
    [5] 夏怀宽.  辽宁金州活动断裂带特征和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2): 21-28.
    [6] 尹兆民, 王克鲁, 刘慧敏.  山西忻定盆地震害地质条件及其与未来震害关系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2): 50-61.
    [7] 赵根模, 王若柏, 刘雨田, 郑文俊.  与1057年古幽州(北京)地震有关的埋藏遗迹及考古依据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55-358.
    [8] 何春贵.  宣化老汉山裂缝塌陷初步考察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103-103.
    [9] 黄秀铭.  冀东环形构造与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49-256.
    [10] 卞兆银, 王进英.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特点及地震构造带的划分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39-248.
    [11] 李建华, 杨喆.  辽东半岛活动断裂和金州6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81-86.
    [12] 周翠英, 魏光兴.  沂沭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29-39.
    [13] 陶标生.  海原8.5级地震发震构造与应力场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48-55.
    [14] 李孟銮.  宁夏地震活动相关性与诱发前震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3): 10-20.
    [15] 夏浩明.  1976年唐山连发式强震活动原因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63-69.
    [16] 胡连英, 孙寿成.  聊考断裂带平均位移速率的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56-63.
    [17] 许桂林, 范国胜.  华北盆地北部断裂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37-47.
    [18] 谢广林.  应用卫星图象对活动断裂进行新的分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37-44.
    [19] 杨理华, 赵喜柱, 靳雅敏, 刘德林, 于新昌.  河北省地震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1): 20-27.
    [20] 陈国顺, 王发锟, 刘凯, 黄振昌.  太原至霍县地区一些重力地貌的形成可能与全新世的强震活动有关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2): 96-9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46
  • HTML全文浏览量:  237
  • PDF下载量:  17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0-10-01
  • 刊出日期:  2001-03-15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分段特征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95130105)资助
    作者简介:

    高战武(1970-),男,1998年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地震局地质所博士生,主要从事地震地质和构造地质学的研究。

  • 中图分类号: P315.2

摘要: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北西向地震构造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将断裂带分为4段:张北—南口段、南口—宁河段、渤海段和蓬莱—烟台段,各段具有不同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同时,对断裂带内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English Abstract

高战武, 徐杰, 宋长青, 孙键宝.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分段特征[J].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1): 35-42,54.
引用本文: 高战武, 徐杰, 宋长青, 孙键宝.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分段特征[J].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1): 35-42,54.
Gao Zhanwu, Xu Jie, Song Changqing, Sun Jianbao. THE SEGMENTAL CHARACTER OF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01, 19(1): 35-42,54.
Citation: Gao Zhanwu, Xu Jie, Song Changqing, Sun Jianbao. THE SEGMENTAL CHARACTER OF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01, 19(1): 35-42,54.
参考文献 (2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