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郑炳华,虢顺民,徐杰,等.燕山地区大地构造基本轮廓. 见: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编. 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0. 170~178. |
[2]
|
徐杰,宋长青,楚全芝.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地震构造特征的初步探讨. 地震地质. 1998, 20(2): 146~154. |
[3]
|
徐杰,牛娈芳,王春华,等.唐山-河间-磁县新生地震构造带. 地震地质. 1996, 19(3): 193-198. |
[4]
|
郑炳华, 虢顺民,徐好民. 燕山地区北西和北西西向断裂构造的基本特征初步探讨. 地震地质, 1981, 3(2): 31-40. |
[5]
|
徐杰. 华北平原新生代裂陷区的伸展构造及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博士论文). 北京: 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986. |
[6]
|
徐杰,刘国栋, 韩竹君. 关于我国东部大陆北西向华北-东海新生代裂陷盆地系的雏议. 见: 刘若新主编. 现代地 球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4. 287~293. |
[7]
|
马杏垣主编.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纲要(1: 400 万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说明书).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7. |
[8]
|
丁国瑜.中国内陆活动断裂基本特征的探讨. 见: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 中国活动断裂. 北京: 地震 出版社. 1982. 1~9. |
[9]
|
丁国瑜,田勤俭. 活断层分段,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 |
[10]
|
邓起东,张培震. 活动断裂分段的原则和方法(一). 见: 现代地壳运动研究(6).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5. 196~207. |
[11]
|
张培震,邓起东. 活动断裂分段的原则和方法(二). 见: 现代地壳运动研究(6).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5. 196~207. |
[12]
|
张培震,毛风英, 常向东.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活动断裂分段的准则.地震地质. 1998, 20(4): 289~304. |
[13]
|
徐锡伟,邓起东. 晋北张性区盆岭构造及其形成的力学机制. 中国地震. 1988, 4(2): 19~27. |
[14]
|
方仲景. 第四纪活动构造. 见: 高文学, 马瑾主编. 首都圈地震地质环境与灾害.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3. 114~116. |
[15]
|
冉勇康, 方仲景,李如成.等.延怀盆地黄土窑-土木北西向断层存在与活动的表现. 见: 《活动断裂研究》编委 会. 活动断裂研究1.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1. 156~163. |
[16]
|
冉勇康, 方仲景,李志义,等. 怀来-涿鹿盆地周缘活动断裂及其基本特征. 见: 《活动断裂研究》编委会. 活动断 裂研究1.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1. 140~155. |
[17]
|
冉勇康, 邓起东,杨晓平. 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发震断层的古地震及重复间隔. 地震地质. 1997. 19(3): 193~202. |
[18]
|
程绍平,方仲景, 杨桂枝,等.论延庆盆地北缘断裂带的分段与地震预测. 地震地质. 1995. 17(3): 231~240. |
[19]
|
吴开统,王泽皋, 吕培苓.第二章 地震参数与序列. 见: 国家地震局《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编辑组. 一九七六年 唐山地震.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2. 33~64. |
[20]
|
胡政,丁东,冯志泽. 渤海南部晚第四纪地层和活动构造. 见: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编. 中国活动 断层研究.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4. 132~139. |
[21]
|
王挺梅. 北京地区近代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初步研究. 地震地质. 1979. 1(2): 38~45. |
[22]
|
魏光兴,季同仁, 李秉峰.渤海地震序列及其特征. 地震地质. 1984. 6(1): 21~29. |
[23]
|
季同仁,刘元生, 王安岳. 1969年7月18日渤海7. 4级地震. 中国震例(1966-1975).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8. 1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