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廖铁军, 何亚辉, 杨华.
基于GPRS的地震数据传输应用平台
. 华北地震科学,
2006, 24(3): 10-14.
|
[2] |
王宝坤, 付萌.
地倾斜地震前兆异常的概率综合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4): 40-43,47.
|
[3] |
郝淑琴, 范秀丽.
张北6.2级地震前安头屯井水位异常变化的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2): 18-21.
|
[4] |
高立新, 燕志强, 阎海滨, 朱学键.
张北Ms6.2级地震前出现的地磁日变低点位移异常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2): 56-61.
|
[5] |
黄庆玲, 马森林, 乔成斌, 杨凌.
首都圈地磁无量纲参数地震前兆信息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1): 54-60.
|
[6] |
王银芝, 乔子云, 张跃刚.
邯郸遥测地震台网可能提供的华北震情信息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3): 75-80.
|
[7] |
平建军, 王秀英.
地震前兆信息量的研究(四)地震前兆信息量计算软件的设计及其操作说明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3): 23-28.
|
[8] |
马锦琳, 马桂芳.
包头西6.4级地震前地球物理场特征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1): 61-67.
|
[9] |
罗兰格.
就张北地震谈谈地震监测预报中的几个技术性问题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3): 10-14.
|
[10] |
李建坤.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地声监测及地震预报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1): 17-23.
|
[11] |
平建军, 罗兰格, 王秀英.
地震前兆信息量的研究(一)地震异常延续有效性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2): 30-36.
|
[12] |
万迪堃, 董守玉, 蓝秀英, 秦清娟, 刘允清.
地下水位地震短临预报前兆标志体系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1): 1-10.
|
[13] |
冯德益, 郑熙铭, 汪德馨, 蒋淳, 田山, 罗兰格.
神经网络在短期地震跟踪预报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2): 16-25.
|
[14] |
周翠英, 王红卫, 蒋海昆.
CN中期地震预报方法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检验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2): 48-55.
|
[15] |
戴英华, 金学申.
动态预报方法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12(4): 42-46.
|
[16] |
王振声, 钟廷姣.
序列活动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2): 83-88.
|
[17] |
黄立人, 谢觉民.
北京地区断裂活动分析及其对地震前兆和应力场的表现
. 华北地震科学,
1989, 7(2): 1-12.
|
[18] |
靳雅敏, 于新昌.
唐山地震余震区地震活动性综合评判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56-62.
|
[19] |
姜涛.
河间马17井动水位观测地震前兆反映初探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s1): 24-28.
|
[20] |
李介成, 陶建华.
四川西部温泉水温变化与地震前兆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77-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