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清荣, 边庆凯, 平建军, 刘惠英.
地震前兆异常的综合概率与中强震发生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2): 8-13.
|
[2] |
张凤秋.
怀来2井水氡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1): 64-66.
|
[3] |
王宝坤, 付萌.
地倾斜地震前兆异常的概率综合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4): 40-43,47.
|
[4] |
郝淑琴, 范秀丽.
张北6.2级地震前安头屯井水位异常变化的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2): 18-21.
|
[5] |
高立新, 燕志强.
张北6.2地震前后地下水位异常动态及与地震的响应能力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1): 61-68.
|
[6] |
张志刚, 马桂芳.
包头西6.4级地震临震前宏观异常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1): 55-60.
|
[7] |
孙振璈, 孙天林, 简春林.
张北6.2级地震前北京地下水位井网动态异常初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8, 16(3): 53-61.
|
[8] |
张昭栋, 张华, 胡长和, 赵兴兰.
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各类地震前兆异常信息熵的场、源兆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3): 53-60.
|
[9] |
孙际光, 崔力科.
白狐沟井水位与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2): 60-66.
|
[10] |
金艳, 郑熙铭.
双桥井水位地震异常特征的再认识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1): 58-66.
|
[11] |
张新基, 张慧.
水化异常性质判别方法的探索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3): 48-53.
|
[12] |
吕惠琴, 黄振义, 李朝弼, 李振清, 孟祥顺.
从天津地区近十年的地下水位变化初探本区断裂活动的新动向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3): 38-47.
|
[13] |
万迪堃, 董守玉, 蓝秀英, 秦清娟, 刘允清.
地下水位地震短临预报前兆标志体系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1): 1-10.
|
[14] |
曹新来, 侯建明.
补给和排泄对井水位变化影响的定量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2): 1-6.
|
[15] |
傅德川, 张子广, 赵新平, 王秀文.
邢台地震的震后异常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3): 44-50.
|
[16] |
马希融.
一次可靠的地下水位临震异常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3): 70-73,80.
|
[17] |
董守玉, 贾化周, 万迪堃, 黄保大, 蓝秀英.
地下水位动态机理浅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37-142.
|
[18] |
张郢珍.
地震蕴育与发生过程中场与源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3): 27-36.
|
[19] |
姜涛.
河间马17井动水位观测地震前兆反映初探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s1): 24-28.
|
[20] |
王六桥, 李善因.
利用喷涌型地下水位异常的资料反演震前局部应力场的快速变化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s1): 4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