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中国大陆地壳的应变应力场研究

郭良迁 黄立人

郭良迁, 黄立人. 中国大陆地壳的应变应力场研究[J].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3): 50-58.
引用本文: 郭良迁, 黄立人. 中国大陆地壳的应变应力场研究[J].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3): 50-58.
Guo Liangqiang, Huang Liren. STUDY ON CRUSTAL STRAIN AND STRESS FIELDS IN CHINA CONTINENT[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00, 18(3): 50-58.
Citation: Guo Liangqiang, Huang Liren. STUDY ON CRUSTAL STRAIN AND STRESS FIELDS IN CHINA CONTINENT[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00, 18(3): 50-58.

中国大陆地壳的应变应力场研究

基金项目: 中国地震局项目95-04-07-03-04

STUDY ON CRUSTAL STRAIN AND STRESS FIELDS IN CHINA CONTINENT

  • 摘要: 根据全国GPS网1 994年和1 996年两期测量结果,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壳现阶段的水平形变应力场。结果显示,西部青藏块体与新疆块体主压应力场为近南北至北北东向,而南北地震带以东、长江以北地区为北东东至近东西向,华南块体上为北北西至北西向,与滑线场理论模型基本吻合。反映出中国大陆地壳变形的压应力主要来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而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作用力以及地幔向上的作用力总体上占次要地位。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可能与应力场中的畸变区有关。水平形变还表明,印度板块以49.8mm/a向北推进。
  • [1] 1 李四光.地质力学概论.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3.
    2 许桂林,朱秀岗,孙世宗.我国大陆应力场特征及其强震危险性预测.国家地震局科技发展司.中国大陆2005年前 强震危险性预测研究.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7.136-142
    3 M.巴特.地震学引论.许立达译.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78.
    4 武汉测绘学院大地测量系地震测量教研组.大地形变测量.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0.
    5 黄立人,郭良迁.华北北部GPS观测(1995-1996)及其结果解释.地震地质.1980, 20(4): 423-430
    6 M.P.毕令斯著.1956,构造地质学.张炳熹等译.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76.
    7 汪素云,许忠淮,俞言祥,等.中国及其邻区周围板块作用力的研究.地球物理学报.1996, 39(6): 764-771
    8 李延兴,胡新康,赵承坤, 等.GPS跟踪站观测的初步结果所揭示的板内及板缘地壳运动.地壳形变与地震.1998,18(2): 28-34
    9 P.Molnar et al, Cenozoic Tectonics of Asia: Effects of a Cantinetal Collision, Science, 189, 1975.
    10 丁国瑜,卢演俦.板内块体的现代运动.见: 国家地震局《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编委会.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9.21.
    11 应绍奋, 沈永坚,黄立人,等.中国大陆形变场特征及长期地震危险区划.见: 国家地震局科技发展司.中国大陆2005年前强震危险性预测研究.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7.163-171
    12 郭良迁,应绍奋.从GPS复测结果初步研究华北北部的水平形变及构造活动.中国地震, 1998, 14(4): 11-19
    13 P.摩尔纳 P.塔波尼尔.中国东部构造与印度次大陆-亚欧大陆碰撞的关系.滑动线场理论用于大型大陆构造.赵秋波译.国外地质.1978, (5).
    14 P.塔波尼尔.P.摩尔纳.滑动线场理论和大型大陆构造.黄秀铭译,国外地质, 1977, (9).
  • [1] 张晓刚, 孙贵成, 任佳, 陈立强, 王震洲.  垂直应变地震观测仪器的开发研制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3): 56-5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3.010
    [2] 周海涛, 郭良迁.  利用跨断层形变资料研究云南地区主要断裂带应变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1): 59-6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3.01.011
    [3] 吴绍祖, 陈光, 李祖宁, 关玉梅.  汶川8.0级地震前后福建地区形变及应力场演化 . 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4): 31-35.
    [4] 张风霜, 杨国华, 韩月萍, 沈舞春, 王利.  近几年山西断裂带水平形变的初步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2): 5-9.
    [5] 张玲, 周翠英, 王锋吉, 姜寿清, 钟普浴.  山东地区各分区地震应力场特征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4, 22(4): 12-15.
    [6] 乔子云, 马兴国.  应力应变短临跟踪预报方法的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1): 49-53.
    [7] 王勤彩, 杜锡武, 马兴国, 乔子云.  大同两次中强地震前应变、倾斜加卸载响应比异常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3): 67-72.
    [8] 赵淑平, 张昭栋, 刘厚明, 肖凤莲, 吴同安.  山东省泰安台压容差应变观测排除干扰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6, 14(1): 52-57.
    [9] 胡惠民.  北京及其晋冀交界地区现代构造活动和形变场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1): 74-82.
    [10] 周翠英, 魏光兴.  沂沭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29-39.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430
  • HTML全文浏览量:  259
  • PDF下载量:  108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99-10-02
  • 刊出日期:  2000-09-15

中国大陆地壳的应变应力场研究

    基金项目:  中国地震局项目95-04-07-03-04

摘要: 根据全国GPS网1 994年和1 996年两期测量结果,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壳现阶段的水平形变应力场。结果显示,西部青藏块体与新疆块体主压应力场为近南北至北北东向,而南北地震带以东、长江以北地区为北东东至近东西向,华南块体上为北北西至北西向,与滑线场理论模型基本吻合。反映出中国大陆地壳变形的压应力主要来自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碰撞,而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作用力以及地幔向上的作用力总体上占次要地位。地震的孕育和发生可能与应力场中的畸变区有关。水平形变还表明,印度板块以49.8mm/a向北推进。

English Abstract

郭良迁, 黄立人. 中国大陆地壳的应变应力场研究[J].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3): 50-58.
引用本文: 郭良迁, 黄立人. 中国大陆地壳的应变应力场研究[J]. 华北地震科学, 2000, 18(3): 50-58.
Guo Liangqiang, Huang Liren. STUDY ON CRUSTAL STRAIN AND STRESS FIELDS IN CHINA CONTINENT[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00, 18(3): 50-58.
Citation: Guo Liangqiang, Huang Liren. STUDY ON CRUSTAL STRAIN AND STRESS FIELDS IN CHINA CONTINENT[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2000, 18(3): 50-58.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