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孟宪纲, 朱文武, 沈宪兴, 李朝柱, 王子平.
芦山MS7.0级地震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性
. 华北地震科学,
2014, 32(2): 1-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2.001
|
[2] |
李皓, 潘晖, 温超, 冉志杰, 吕国军.
磁县断裂带的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13, 31(2): 29-3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3.02.006
|
[3] |
冉志杰, 张合, 温超, 杨岐炎, 骆艳欣, 彭远黔.
小震密集带与地质活动断裂的关系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2, 30(2): 13-16.
|
[4] |
孙丽娜, 金学申, 温超, 边鹏飞.
晋获断裂带构造和地震活动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09, 27(4): 11-15.
|
[5] |
陈德兴, 张恩立, 陈锡晶.
郯城-庐江断裂带北段现今活动习性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8, 26(4): 7-12.
|
[6] |
张风霜, 杨国华, 韩月萍, 沈舞春, 王利.
近几年山西断裂带水平形变的初步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2): 5-9.
|
[7] |
刘祥海, 章思亚.
山西断裂带的地震活动与形变资料分析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06, 24(4): 32-35.
|
[8] |
满洪敏.
沂沭断裂带内部的差异活动及其成因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5, 23(3): 13-21.
|
[9] |
高战武, 徐杰, 宋长青, 孙键宝.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分段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1): 35-42,54.
|
[10] |
申旭辉, 汪一鹏.
太白维山山前断裂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4, 12(3): 17-26.
|
[11] |
刘西林, 申旭华.
山东沿黄河断裂带的地震地质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93, 11(3): 55-61.
|
[12] |
李文浩, 向宏发, 方仲景, 李如成, 张晚霞.
密云-前门隐伏断裂活动性的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10(2): 43-49.
|
[13] |
张安良, 种瑾, 米丰收.
渭河断陷南缘断裂带新活动特征与古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10(4): 55-62.
|
[14] |
夏怀宽.
辽宁金州活动断裂带特征和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2): 21-28.
|
[15] |
向宏发, 虢顺民, 才树华, 李伯栋, 陈志泰, P. Tapponnier, G. Peltzer, Y. Gaudemer, B. Meyer.
祁连山北缘断裂带第四纪运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8, 6(3): 1-9.
|
[16] |
赵根模, 王若柏, 刘雨田, 郑文俊.
与1057年古幽州(北京)地震有关的埋藏遗迹及考古依据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355-358.
|
[17] |
易学发, 许国昌.
西安地区活动断裂带及地震危险性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4): 85-92.
|
[18] |
王敬禹.
沿黄河断裂带的地震地质意义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28-36.
|
[19] |
胡连英, 孙寿成.
聊考断裂带平均位移速率的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1): 56-63.
|
[20] |
江娃利, 聂宗笙.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活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4, 2(3): 2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