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边庆凯, 吕国军, 冉志杰, 温超, 李皓, 李姜, 范志伟.
2020年7月12日唐山MS5.1地震构造环境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22, 40(1): 1-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2.01.001
|
[2] |
李祥, 万永革, 崔华伟, 高熹微, 黄骥超, 张珊珊.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4地震构造应力场
. 华北地震科学,
2016, 34(2): 36-4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2.007
|
[3] |
高熹微, 万永革, 黄骥超, 李祥, 崔华伟.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MS5.8地震的构造应力场和静态库伦应力变化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2): 48-5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09
|
[4] |
蔡华昌, 张景余, 刘荣利, 刁桂苓, 黄万发, 何春贵, 张启富, 彭远黔, 杨家亮, 刁建新.
张北6.2级地震地裂缝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 华北地震科学,
2001, 19(4): 47-53.
|
[5] |
刁桂苓, 王绍晋, 龙晓帆, 于利民, 李钦祖.
永善-大关7.1级地震序列震源区应力场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1995, 13(1): 28-34.
|
[6] |
董丽珍, 梁立伟.
1988年阿旗4.6级地震时空特征及震前宏观和微观反应
. 华北地震科学,
1992, 10(3): 92-96.
|
[7] |
李绍柄.
关于唐山地震的发震构造与成因的探讨一文的补充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3): 97-98.
|
[8] |
任葆德.
山西地震带北端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95-100.
|
[9] |
王华林.
断裂的空间闭锁与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57-266.
|
[10] |
邓禹仁, 李秀英, 相里辰.
唐山地震构造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的初步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159-167.
|
[11] |
周翠英, 魏光兴.
沂沭断裂带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2): 29-39.
|
[12] |
吴忱.
河北平原的地貌与震害分区预测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231-238.
|
[13] |
杜开锐.
唐山地震时汉沽的地面位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80-89.
|
[14] |
张振江.
唐山地震乐亭县王滩地裂缝的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02-104.
|
[15] |
翟振生, 何春贵.
河北平原第四纪断块扭转运动与地震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2): 93-103.
|
[16] |
许建恩.
河北平原中部地区断裂构造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3): 82-88.
|
[17] |
姚殿义.
山西"震情带"与华北中强地震的关系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3): 59-65.
|
[18] |
江娃利, 聂宗笙.
河北省邯郸市地裂缝成因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5, 3(4): 68-76.
|
[19] |
李方全.
原地应力测量在地震地质研究工作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2): 71-76.
|
[20] |
丁国瑜, 卢演俦.
华北地块新构造变形基本特点的讨论
. 华北地震科学,
1983, 1(2):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