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蒋一然, 宁杰远, 李春来.
川滇地区地震分布及地壳结构的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 华北地震科学,
2021, 39(2): 17-2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2.003
|
[2] |
郭培兰, 牟剑英, 苏珊.
广西靖西MS5.2地震活动特征、影响场及应急对策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S2): 90-9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S2.014
|
[3] |
张志慧, 李亚军, 董腾超, 崔鑫.
山东长清M4.1地震序列重定位、发震构造及震级偏差
. 华北地震科学,
2020, 38(S1): 90-9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S1.020
|
[4] |
陈佳维, 崔效锋, 胡幸平.
唐山及周边地区中小地震重定位及其构造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2017, 35(1): 1-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1.001
|
[5] |
刘冬英, 孙小龙, 邵志刚.
大华北地区地下流体资料趋势性转折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16, 34(2): 1-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2.001
|
[6] |
孟建国, 于庆民, 李惠玲, 周均太, 王跃, 张明.
泰安地区历史及现代地震与断裂活动性关系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2015, 33(1): 61-6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1.012
|
[7] |
李瑛, 延军平.
近40年菲律宾MS≥7级地震时空结构及未来趋势再判断
. 华北地震科学,
2014, 32(2): 14-1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2.003
|
[8] |
王帅军, 王夫运, 张成科, 黄灿, 杨雅琼, 齐浪.
北京及附近地区地壳速度结构与构造
. 华北地震科学,
2011, 29(2): 6-12.
|
[9] |
林眉, 王洪水, 冀东普, 王峰吉.
菏泽-濮阳及附近地区震源深度及波速比变化
. 华北地震科学,
2010, 28(1): 31-35.
|
[10] |
李志雄, 曾钢平, 丘学林, 郑在壮.
预测华北地区年度地震趋势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
. 华北地震科学,
2007, 25(3): 11-14.
|
[11] |
于伟, 张双凤, 孙晴, 屈银生, 吴小平.
线性合成概率方法在华北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中的应用
. 华北地震科学,
2006, 24(3): 20-23.
|
[12] |
郑建常, 华爱军, 周翠英.
华北地区未来强震概率统计分析
. 华北地震科学,
2006, 24(1): 1-4.
|
[13] |
石玉燕, 钟普浴, 李贵明, 周翠英.
根据历史地震和应变能积累释放过程分析山东地区近期地震活动趋势
. 华北地震科学,
2005, 23(2): 50-53.
|
[14] |
彭立国, 陆明勇.
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及趋势探讨
. 华北地震科学,
2002, 20(3): 31-35.
|
[15] |
薄万举, 李延兴, 杨国华, 谢觉民, 郭良迁, 胡新康, 王敏.
滨海附近地区GPS和断层形变与地震关系研究
. 华北地震科学,
1999, 17(2): 66-71.
|
[16] |
金艳, 郑熙铭.
双桥井水位地震异常特征的再认识
. 华北地震科学,
1997, 15(1): 58-66.
|
[17] |
杨伟国.
全球地震时序研究和双鞭炮模型
. 华北地震科学,
1991, 9(4): 53-61.
|
[18] |
任葆德.
山西地震带北端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7, 5(s1): 95-100.
|
[19] |
靳雅敏, 于新昌.
邢台地震序列趋势特征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20-126.
|
[20] |
杨理华.
1976年唐山地震前地震趋势预报的回顾——悼念在唐山地震中以身殉职的六位同志
. 华北地震科学,
1986, 4(4): 151-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