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新时代新征程地震预警机制建设的思考

蒋宏毅 毛国良 李小军

蒋宏毅,毛国良,李小军. 新时代新征程地震预警机制建设的思考[J]. 华北地震科学,2023, 41(3):108-112. doi:10.3969/j.issn.1003−1375.2023.03.016
引用本文: 蒋宏毅,毛国良,李小军. 新时代新征程地震预警机制建设的思考[J]. 华北地震科学,2023, 41(3):108-112. doi:10.3969/j.issn.1003−1375.2023.03.016
JIANG Hongyi,MAO Guoliang,LI Xiaojun.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arthquake Warning Mechanism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2023, 41(3):108-112. doi:10.3969/j.issn.1003−1375.2023.03.016
Citation: JIANG Hongyi,MAO Guoliang,LI Xiaojun.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arthquake Warning Mechanism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2023, 41(3):108-112. doi:10.3969/j.issn.1003−1375.2023.03.016

新时代新征程地震预警机制建设的思考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3.03.01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蒋宏毅(1982—),男,河北石家庄,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监测预警. E-mail:88393309@qq.com

  • 中图分类号: P315-1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arthquake Warning Mechanism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25
  • HTML全文浏览量:  447
  • PDF下载量:  1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3-01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7-31
  • 刊出日期:  2023-07-30

新时代新征程地震预警机制建设的思考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3.03.016
    作者简介:

    蒋宏毅(1982—),男,河北石家庄,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震监测预警. E-mail:88393309@qq.com

  • 中图分类号: P315-1

摘要: 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指导思想,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作为新时代新征程防震减灾工作的根本方向和根本遵循,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中国当前地震预警工作发展现状,并深刻分析了新时代新征程地震预警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索了未来新时代新征程地震预警机制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English Abstract

蒋宏毅,毛国良,李小军. 新时代新征程地震预警机制建设的思考[J]. 华北地震科学,2023, 41(3):108-112. doi:10.3969/j.issn.1003−1375.2023.03.016
引用本文: 蒋宏毅,毛国良,李小军. 新时代新征程地震预警机制建设的思考[J]. 华北地震科学,2023, 41(3):108-112. doi:10.3969/j.issn.1003−1375.2023.03.016
JIANG Hongyi,MAO Guoliang,LI Xiaojun.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arthquake Warning Mechanism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2023, 41(3):108-112. doi:10.3969/j.issn.1003−1375.2023.03.016
Citation: JIANG Hongyi,MAO Guoliang,LI Xiaojun. Refle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arthquake Warning Mechanism in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J].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2023, 41(3):108-112. doi:10.3969/j.issn.1003−1375.2023.03.016
    •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对新时代的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指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1-2],为新时代新征程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3-4]。明确了未来五年关于全面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任务[5],扎实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新时代新征程,加快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通过统筹维护国家安全各个领域资源、各类要素手段,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打好“国家安全总体战”[5]

      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国情是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害分布地域广,次生灾害复杂、总体灾害损失重[6]。地震是造成中国人员死亡最多、经济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中国是一个地震灾害严重的国家,地震活动非常复杂:发生频度高、中强地震破强、地震分布地域广、震源浅。强烈地震不仅能够造成地表建筑物破坏等灾害损失[7],直接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极有可能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等其他次生灾害,包括:海啸、火山喷发、山体滑坡、山洪水灾、泥石流、火灾等。据历史地震受灾情况统计分析,这些次生灾害甚至可能会造成比地震灾害本身还要严重的损失。而且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地震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也成比例增长。为贯彻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健全中国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做出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国家地震局在全国构建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网(简称中国预警网),包括数据观测系统、国省两级数据处理体系和国省市三级地震预警服务体系。中国地震预警网以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区、新疆天山中段和西藏拉萨为重点预警区,形成完善的地震预警体系,并建立乡镇级地震烈度速报能体系。其他地区作为一般区,形成远场大震预警能力和县级城市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强化地震参数与地震动参数速报能力,大幅提升地震观测数据获取能力。中国地震预警网的建设将为防震减灾、应急指挥、快速救援等提供有力保障[8]。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防震减灾事业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地震预警工作也将面临诸多挑战。

    • 1)科学立法,全面推进地震预警工作的法治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5]。自2015年起,福建省、天津市、河北省、云南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辽宁省、山东省等十五个省(市)地方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防震减灾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先后颁布地方预警管理办法,加强地震预警工作的管理,更加有效发挥地震预警作用,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2)先行先试工作见成效,实现地震预警服务“最后一公里”。

      中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已在京津冀、川滇、福建等地区建设完成,并开展先行先试工作,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广泛合作,建立了地震预警信息共享和服务机制、拓展信息发布渠道,打造形成了以专业终端、电视、广播、手机等为载体的多渠道信息发布体系,为社会提供地震预警服务,尤其在四川芦山6.1级、马尔康6.0级、泸定6.8级地震中发挥积极减灾作用。通过对震后地震舆情的调查统计,“震感强烈”、“祈祷平安”、“地震预警”,“余震”、“讨论震级数字”等成为社会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地震预警”也逐渐被社会公众所关注,成为全网热搜关键词。2023年中国地震预警网将会基本建设完成,地震预警将成为最有效的减灾手段之一。

    • 在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国家安全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正处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我国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不足、应对各种重大风险能力不强、维护国家安全的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然突出。必须加快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着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确保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安全观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分量越来越重、越来越多样化、多层次化,美好生活不仅要求最基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更加追求有安业、安居、安康、安心等高标准的民生和社会环境,追求更加充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不断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安全问题,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美好生活更有保障、更可持续[5]

      新时代新征程,要求全面推进地震预警工程高质量发展,地震预警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地震预警将面临新的时代挑战:一是地震预警如何与新时代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公共服务安全体系接轨,建立高效果的地震灾害防御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二是地震预警服务如何深入社会各个行业,走进千家万户,提高减灾能力,在地震灾害面前切实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三是在城市化高速发展中,面对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重表面轻内涵等问题上,地震预警如何创新、发展,满足超大特大城市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需求;四是中国地震预警网的建成,将为政府、社会公众提供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完成了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那么新时代面临的任务和挑战是,地震预警怎么在“最后一公里”走得稳、行得更远。

    • 中国正处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在新时代新征程依然存在“可以预测”和“难以预测”的各种风险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6]。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防范化解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保障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方位,必须深刻领悟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着力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的全面性、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才能确保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和“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进行了总体布局和战略部署,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4,9]

    • 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最高原则和根本保证[5]。坚持和加强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捍卫“两个确立”是顺利开展一切防震减灾工作的政治保证。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防震减灾工作,最根本的是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胸怀“国之大者”,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充分证明,正是因为有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党和人民才能经历了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绝对领导,维护国家安全才有最可靠的主心骨,全国人民才能凝心聚力,才能推动国家防震减灾战略体系、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全面加强,才能经受住各种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证。要紧紧围绕坚持党对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绝对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不断完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到防震减灾工作各个方面、全过程。

    •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的根本遵循。防震减灾工作最根本任务就是在地震灾害面前,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对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的美好生活是防震减灾工作的根本目的。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生、法治、正义、公平、安全、环境等方面需求日益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保护人民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和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健全国家地震预警体系,不断全面推进地震预警能力和乡镇级实测精度的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建设,把地震预警延伸到每个家庭、每个群众,构建起地震灾害“第一道防线”,保障应急启动更加快速有效、救援力量派遣更加科学合理,从而进一步发挥我国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优势,科学有力地应对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总结党的十九大以来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八大以来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明确指出,“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几十年来,我国持续推进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不断取得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地震速报服务实现自动化,抗震设防服务不断完善,科普宣传教育加快推进,地震监测预警工作全面推进,地震监测预警技术总体达到国际水平。但是,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还不到位;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与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国地震预警服务在覆盖率、产品供给、服务机制、服务成效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地震预警服务能力总体水平亟待提高。

      地震灾害本是“小概率事件问题”,如果不能够准确把握问题导向,地震预警服务体系中的风险隐患不能够及时有效处理,那么,“小概率事件问题”将会变成“大概率事件问题”。完善地震预警业务体系风险评估和监督机制,避免误触发、漏触发,保障业务体系更加安全可靠。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依托地震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丰富地震预警服务产品,与社会企业广泛建立地震预警信息共享和服务机制,继续完善以专业终端、电视、广播、手机等为载体的多渠道信息发布体系,不断拓展服务渠道、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夯实服务基础。加快建立智慧化地震预警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对超大特大城市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监测预警服务体系的研究,为重大基础设施和城市生命线工程提供及时有效的地震预警服务,把地震预警服务深入开展到各个行业,构建“地震预警+应急处置”全过程、全流程地震灾害保障体系。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5]。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在推进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谋划,建立高效果的自然灾害防御体系。

      全面提升新时代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加强信息化源头管控、精准化监测预警、动态化风险评估等制度机制建设,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这是新时代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必须坚持“大安全大应急”的系统观念,进一步健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把地震预警服务与城市管网建设、气象预警工程、水利工程、自然资源等业务深度融合,建立多灾种综合预警机制,加强前瞻性思考、整体性推进,形成体系性合力和战斗力,不断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强化针对特殊行业、特殊地区的科学服务能力,拓展预警信息服务的覆盖面,提升地震预警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推动地震监测预警服务在“最后一公里”上行稳致远。

    •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并强调“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部署”,要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作为新时代新征程防震减灾工作的根本方向和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要求全面推进地震预警体系高质量发展,建立高效的地震灾害防御体系,不断完善地震预警技术体系,与新时代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公共服务安全体系接轨,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创新使地震预警满足超大特大城市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需求,推动地震预警服务深入社会各个行业,走进千家万户,提高减灾能力,在地震灾害面前切实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参考文献 (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