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建梁,李辉,李瑞浩.点源位错引起的重力、位势及梯度变化[J].地震学报,1994,17(1):72-80.
[2] 张超,赵国光.断层活动的重力效应[J].地震学报,1981,3(4):399-409.
[3] 梁伟锋,祝意青,徐云马,等.测点周围环境变化对重力观测影响研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5,26(3):50-55.
[4] 李安生.地球内部密度、重力加速度与压强分布公式的拟合[J].云南大学学报,2007,29(5):480-484.
[5] 周旭华,吴斌,许厚泽,等.水质量分布变化对重力观测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02,45(增刊):340-345.
[6] 肖鹏飞,陈生昌,杨长福,等.油气藏潮汐重力的初步研究[J].石油物探,2007,46(2):202-206.
[7] 孙少安,项爱民,朱平,等.三峡水库首次蓄水引起的重力变化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J].地震学报,2006,28(5):485-492.
[8] 傅淑芳,刘宝诚,李文艺.地震学教程[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0.
[9] 胡亚轩.腾冲火山区垂直形变及重力的联合分析[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论文,2004.
[10] 赵晓燕,陈春生.重力观测技术[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11] 袁爽,纪常杰.阿拉斯加普拉德霍湾世界首例四维微重力水驱监测结果[J].国外油田工程,2007,23(2):21-23.
[12] 卢红艳,郑金涵,刘端法,等.利用实测资料确定LCR重力仪线性格值和周期误差参数[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25(4):20-25.
[13] 傅容珊.重力学与固体潮[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1.
[14] 张永志,朱桂芝,祝意青,等.利用重复重力观测资料研究地震活动与地壳的损伤演化过程[J].地壳形变与地震,21(3):14-21.
[15] Jennifer L.Hare,刘芳,何展翔,等.监测注水的4D微重力方法:阿拉斯加Prudhoe Bay油藏的模型研究[J].国外油气勘探,1999,12(4):767-779.
[16] 陈书平,漆家福,王德仁,等.东濮凹陷断裂系统及变换构造[J].石油学报,2007,28(1):43-49.
[17] 石玉梅,姚逢昌,谢桂生,等.时移地震监测水驱前沿的方法和应用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6,49(4):1198-1205.
[18] 李瑞浩,黄建梁,李辉,等.唐山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变化机制[J].地震学报,1997,19(4):399-407.
[19] 黄建梁,李瑞浩.水平分层弹性弹性介质的静力响应[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2,12(1):14-20.
[20] 王石任,李瑞浩.利用低阶卫星重力位系数研究下地幔横向密度异常分布[J].地震学报,1991,13(1):53-65.
[21] 杨光亮.三峡水库蓄水重力效应数值模拟[D].北京: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学位论文,2005.
[22] 张春艳.建筑物负荷引起的地面形变及对大地水准面的影响[D].上海:同济大学学位论文,2006.
[23] 高海英.用重力资料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深部岩石圈形变特征[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5.
[24] 方盛明,张先康,嘉世旭,等.华北地区布格重力异常的多尺度分解特征与地震活动性[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2,22(1):34-39.
[25] 严镇军.数学物理方法[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26] 李信真,车刚明,欧阳洁,等.计算方法[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