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第39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2021, 39(3): 1-6, 1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01
摘要:
在浮槎山西缘开展野外调查发现典型断层剖面,采集断层泥ESR年代样品,测年结果为(152±30)ka BP和(188±23)ka BP;垂直断裂布设1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获得了近地表高精度浅层地震剖面。断层剖面及浅震解译结果显示,该断裂位于元古代石英岩与白垩纪砂岩之间,具有相似的构造特征,有正断分量。综合断层地貌特征、断层泥测年结果、浅层地震勘探结果及区域断裂构造对比,认为郯庐断裂带浮槎山段池河-太湖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但第四纪以来活动程度较弱;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情况与其所在地的弱地震活动水平有关。
在浮槎山西缘开展野外调查发现典型断层剖面,采集断层泥ESR年代样品,测年结果为(152±30)ka BP和(188±23)ka BP;垂直断裂布设1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获得了近地表高精度浅层地震剖面。断层剖面及浅震解译结果显示,该断裂位于元古代石英岩与白垩纪砂岩之间,具有相似的构造特征,有正断分量。综合断层地貌特征、断层泥测年结果、浅层地震勘探结果及区域断裂构造对比,认为郯庐断裂带浮槎山段池河-太湖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但第四纪以来活动程度较弱;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情况与其所在地的弱地震活动水平有关。
2021, 39(3): 7-1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02
摘要:
在地电观测仪器技术比测规范的编写中,为了衡量比测仪器的稳定性和观测数据的一致性,会设置具体的技术指标值来进行约束。为了验证技术指标设置值的合理性,利用地电场仪、直流地电阻率仪对比观测所得数据,按照规范编写中的方法计算技术指标值,经分析认为,地电观测仪器技术比测规范中的技术指标值设置合理,为地电观测仪器技术比测规范技术的编写和地电观测仪器台站比测提供依据与支撑,从而为规范地电观测仪器和产出用于地震监测、预报的高质量地电观测数据提供保障。
在地电观测仪器技术比测规范的编写中,为了衡量比测仪器的稳定性和观测数据的一致性,会设置具体的技术指标值来进行约束。为了验证技术指标设置值的合理性,利用地电场仪、直流地电阻率仪对比观测所得数据,按照规范编写中的方法计算技术指标值,经分析认为,地电观测仪器技术比测规范中的技术指标值设置合理,为地电观测仪器技术比测规范技术的编写和地电观测仪器台站比测提供依据与支撑,从而为规范地电观测仪器和产出用于地震监测、预报的高质量地电观测数据提供保障。
2021, 39(3): 17-22, 6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03
摘要:
基于有限差分法基本原理,采用FLAC3D软件对水库大坝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研究地震强度、水库蓄水高度等对坝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震强度增加,坝基液化程度加剧,诱发的坝顶竖向沉陷增大;随着蓄水高度的增加,坝基液化程度和范围增大,坝顶竖向沉陷变形增大。当蓄水高度为10 m,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4 g时,坝顶沉陷量约为0.13 m,坝体稳定性降低,出现明显的潜在滑动面。因此在水库大坝选址、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可液化地基的地震灾害并做好相应的抗液化及加固措施。
基于有限差分法基本原理,采用FLAC3D软件对水库大坝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分析,研究地震强度、水库蓄水高度等对坝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震强度增加,坝基液化程度加剧,诱发的坝顶竖向沉陷增大;随着蓄水高度的增加,坝基液化程度和范围增大,坝顶竖向沉陷变形增大。当蓄水高度为10 m,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4 g时,坝顶沉陷量约为0.13 m,坝体稳定性降低,出现明显的潜在滑动面。因此在水库大坝选址、设计和施工中应注意可液化地基的地震灾害并做好相应的抗液化及加固措施。
2021, 39(3): 23-3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04
摘要:
选取汶川地震的400多组主震强震加速度记录,对其进行了穿零率各种特性分析。研究表明:①相同条件下的汶川地震动,竖向分量的穿零率明显大于水平分量,表明了竖向分量的高频成分比水平分量更丰富,同时随着时间的增加,竖向分量的穿零率的减小程度也更加明显;②不规则的山体地形会增大汶川地震动的穿零率非平稳度;③相比于竖向分量,水平分量衰减变化较小,表明水平分量频率非平稳程度更弱;④汶川强震动衰减关系曲线拟合效果较好,可为以后确定大震情况下具有工程意义上的穿零率参数提供数据支持。
选取汶川地震的400多组主震强震加速度记录,对其进行了穿零率各种特性分析。研究表明:①相同条件下的汶川地震动,竖向分量的穿零率明显大于水平分量,表明了竖向分量的高频成分比水平分量更丰富,同时随着时间的增加,竖向分量的穿零率的减小程度也更加明显;②不规则的山体地形会增大汶川地震动的穿零率非平稳度;③相比于竖向分量,水平分量衰减变化较小,表明水平分量频率非平稳程度更弱;④汶川强震动衰减关系曲线拟合效果较好,可为以后确定大震情况下具有工程意义上的穿零率参数提供数据支持。
2021, 39(3): 31-3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05
摘要:
通过对江苏区域内12口地震研究水温观测井,测量井孔不同深度温度背景值,计算温度梯度;结合温度变化与井孔的地质构造,对比分析研究区内井孔水温特点。结果表明:水温梯度是水-热动力学与地热动力学综合影响的结果,井孔地质构造、含水层分布对温度梯度值存在重要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井孔水温定量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对江苏区域内12口地震研究水温观测井,测量井孔不同深度温度背景值,计算温度梯度;结合温度变化与井孔的地质构造,对比分析研究区内井孔水温特点。结果表明:水温梯度是水-热动力学与地热动力学综合影响的结果,井孔地质构造、含水层分布对温度梯度值存在重要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井孔水温定量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2021, 39(3): 38-4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06
摘要:
冠县断裂是馆陶凸起的东边界断裂,在石油地震勘探剖面给出目标断裂空间位置的基础上,采用浅层地震、钻孔联合剖面等方法获得了冠县断裂的空间展布位置、断层上断点埋深,并综合判定断裂最新活动时代,推测出冠县断裂第四纪仍存在活动迹象,其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
冠县断裂是馆陶凸起的东边界断裂,在石油地震勘探剖面给出目标断裂空间位置的基础上,采用浅层地震、钻孔联合剖面等方法获得了冠县断裂的空间展布位置、断层上断点埋深,并综合判定断裂最新活动时代,推测出冠县断裂第四纪仍存在活动迹象,其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
2021, 39(3): 45-5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07
摘要:
为提高福建台网地震计方位角的准确性,于2013年用高精度寻北仪对所属台站进行了方位角的校正工作。主要是利用P波质点运动的原理及“SNR为权重的多事件”方法,选取了全球范围M≥6.0以上的远震作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为界,分两阶段显示福建台网所属台站方位角的变化情况,结合维护日志找出某些台站方位角偏差较大的原因,为持续提高并保持方位角的准确性排除障碍。
为提高福建台网地震计方位角的准确性,于2013年用高精度寻北仪对所属台站进行了方位角的校正工作。主要是利用P波质点运动的原理及“SNR为权重的多事件”方法,选取了全球范围M≥6.0以上的远震作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为界,分两阶段显示福建台网所属台站方位角的变化情况,结合维护日志找出某些台站方位角偏差较大的原因,为持续提高并保持方位角的准确性排除障碍。
2021, 39(3): 51-5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08
摘要:
对无极冀20井2009—2019年地震前后水位潮汐参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无极冀20井的潮汐参数动态变化分为4个阶段:①2009—2010年M2波和O1波相位值多次出现正负号的转变,且两波数值大小不定,表明此时间段内水流以垂向运行为主,受裂隙影响;②日本本州地震能量密度为4.21×10−2 J/m3,震后水流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说明震后含水层渗透系数得到改变并导致孔隙压力重新分布;③尼泊尔地震能量密度为1.399×10−3 J/m3,震后水流运动方向由径向变为垂向,含水层和隔水层之间发生水流交换,在压应力作用下含水层向隔水层排水;④2018年下半年井水位主要受径向排水影响,E'/E<1条件下垂向排水为辅,水流主要运动方向为径向。最后根据前人不同的研究方法、模型对所得结论进行检验,结果符合预期。
对无极冀20井2009—2019年地震前后水位潮汐参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无极冀20井的潮汐参数动态变化分为4个阶段:①2009—2010年M2波和O1波相位值多次出现正负号的转变,且两波数值大小不定,表明此时间段内水流以垂向运行为主,受裂隙影响;②日本本州地震能量密度为4.21×10−2 J/m3,震后水流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说明震后含水层渗透系数得到改变并导致孔隙压力重新分布;③尼泊尔地震能量密度为1.399×10−3 J/m3,震后水流运动方向由径向变为垂向,含水层和隔水层之间发生水流交换,在压应力作用下含水层向隔水层排水;④2018年下半年井水位主要受径向排水影响,E'/E<1条件下垂向排水为辅,水流主要运动方向为径向。最后根据前人不同的研究方法、模型对所得结论进行检验,结果符合预期。
2021, 39(3): 58-6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09
摘要:
使用TEQC软件评估了河北省地理信息局59个GNSS测站2019年1—9月的观测数据质量,结果表明:大部分测站的数据质量良好,满足地壳运动监测要求;11个测站数据多路径效应影响较大,通过数据处理等方式减小多路径效应MP1、MP2的影响,可用于地壳运动监测;SW01、SZHJ、SZJO、SZLF、SZWX 五个测站数据质量较差,不建议用于地壳运动监测;SZKB测站数据质量在2019年6—9月明显提升,达到地壳运动监测技术要求,建议对其更长时间的数据做质量评价。对观测质量较差的SW01、SZHJ、SZJO、SZKB、SZLF、SZWX 6个测站数据观测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合理建议。
使用TEQC软件评估了河北省地理信息局59个GNSS测站2019年1—9月的观测数据质量,结果表明:大部分测站的数据质量良好,满足地壳运动监测要求;11个测站数据多路径效应影响较大,通过数据处理等方式减小多路径效应MP1、MP2的影响,可用于地壳运动监测;SW01、SZHJ、SZJO、SZLF、SZWX 五个测站数据质量较差,不建议用于地壳运动监测;SZKB测站数据质量在2019年6—9月明显提升,达到地壳运动监测技术要求,建议对其更长时间的数据做质量评价。对观测质量较差的SW01、SZHJ、SZJO、SZKB、SZLF、SZWX 6个测站数据观测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了合理建议。
2021, 39(3): 66-71, 7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10
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江苏地区台站的背景噪声情况,提升台站的观测资料质量,通过对江苏省宽频台站2019年连续波形记录进行噪声功率谱概率密度函数计算,对江苏地区台基噪声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地区的人文噪声高值主要集中在江苏中南部地区;通过对台站日变化分析,江苏省日变化较大地区主要集中在常熟、昆山等长三角地区;深井架设地震计可以有效地降低人文噪声的干扰。
为进一步了解江苏地区台站的背景噪声情况,提升台站的观测资料质量,通过对江苏省宽频台站2019年连续波形记录进行噪声功率谱概率密度函数计算,对江苏地区台基噪声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地区的人文噪声高值主要集中在江苏中南部地区;通过对台站日变化分析,江苏省日变化较大地区主要集中在常熟、昆山等长三角地区;深井架设地震计可以有效地降低人文噪声的干扰。
2021, 39(3): 72-7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11
摘要:
为研究CG-5相对重力仪目前的零点漂移特性,为数据处理提供依据,拟基于河北省流动重力测区2019年2期资料及测试数据资料,对2台重力仪进行零点漂移的相关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①两台CG-5重力仪静态观测数据均呈现良好的线性零点漂移特性;②重力仪在静态、动态以及混合零漂分析中得到的零漂率数据平均值接近,仪器依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③测试过程中发现,测点往返测时间间隔的不一致对零漂率的计算结果具有一定影响。
为研究CG-5相对重力仪目前的零点漂移特性,为数据处理提供依据,拟基于河北省流动重力测区2019年2期资料及测试数据资料,对2台重力仪进行零点漂移的相关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①两台CG-5重力仪静态观测数据均呈现良好的线性零点漂移特性;②重力仪在静态、动态以及混合零漂分析中得到的零漂率数据平均值接近,仪器依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③测试过程中发现,测点往返测时间间隔的不一致对零漂率的计算结果具有一定影响。
2021, 39(3): 77-8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12
摘要:
基于ArcGIS软件对河北省地震灾害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河北省地震灾害评估、应急救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河北省内历史上发生破坏性地震(MS≥\begin{document}$ 4\dfrac{3}{4}$\end{document} ![]()
![]()
)193次,地震灾害在空间上遍布河北省11个地市(除承德市),主要集中在唐山、张家口、邢台3个地区,占河北省内地震灾害的58.09%;从统计结果来看,河北省各市区地震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同时具有丛集性的特点,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河北唐山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区、邢台和邯郸的山前冲积平原烈度为Ⅶ度及以上地区,喷砂冒水与地裂缝具有共生现象,以河流两侧地区最为发育;从地震烈度角度分析,河北省所受的最大地震影响烈度为Ⅺ,全省168个县区有165个遭受过Ⅵ以上破坏,约占98%。
基于ArcGIS软件对河北省地震灾害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河北省地震灾害评估、应急救援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河北省内历史上发生破坏性地震(MS≥
2021, 39(3): 83-9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13
摘要:
基于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MS5.1地震事件,以河北省测震台网测定的唐山5.1级地震序列目录中ML1.0以上地震事件为模板,采用匹配滤波技术对2020年07月12—16日的连续波形进行遗漏地震检测,并确定遗漏地震的发震时刻,进一步完善地震序列目录;计算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得到节面I:走向 236°/倾角 77°/滑动角 −170°,节面Ⅱ:走向 143.7°/倾角 80.3°/滑动角 −13.2°;地震事件经震相到时校正后,采用双差定位方法进行精定位,重定位后的余震序列优势分布方向为NE向,结合发震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与唐山-古冶断裂东北段的走向、倾角大体一致,由此推测唐山-古冶断裂为河北唐山MS5.1地震的发震断裂,节面I为同震破裂面;最后,基于 SKUA-GOCAD 软件,对发震断裂进行了三维模型的初步模拟和刻画,作为辅助工具为判定该地震的发震构造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依据支撑。
基于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MS5.1地震事件,以河北省测震台网测定的唐山5.1级地震序列目录中ML1.0以上地震事件为模板,采用匹配滤波技术对2020年07月12—16日的连续波形进行遗漏地震检测,并确定遗漏地震的发震时刻,进一步完善地震序列目录;计算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得到节面I:走向 236°/倾角 77°/滑动角 −170°,节面Ⅱ:走向 143.7°/倾角 80.3°/滑动角 −13.2°;地震事件经震相到时校正后,采用双差定位方法进行精定位,重定位后的余震序列优势分布方向为NE向,结合发震构造背景,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与唐山-古冶断裂东北段的走向、倾角大体一致,由此推测唐山-古冶断裂为河北唐山MS5.1地震的发震断裂,节面I为同震破裂面;最后,基于 SKUA-GOCAD 软件,对发震断裂进行了三维模型的初步模拟和刻画,作为辅助工具为判定该地震的发震构造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依据支撑。
2021, 39(3): 92-9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14
摘要:
为了考察b值在2020年唐山MS5.1地震前的时空变化特征,分别从大尺度区域及小尺度区域对2009年1月至地震发生前2个研究范围的b值变化进行时空扫描计算。结果显示:唐山MS5.1地震震中位置b值被小尺度区域很好地表现出来,而大尺度区域b值空间扫描未表现出明显异常;从大尺度区域可以看出,河北怀安—北京、唐山地震余震区东北及西南段、渤海等区域处于低b值区,未来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因此,在做b值研究时要选择适当的研究范围,防止研究范围过大b值异常区被遗漏。
为了考察b值在2020年唐山MS5.1地震前的时空变化特征,分别从大尺度区域及小尺度区域对2009年1月至地震发生前2个研究范围的b值变化进行时空扫描计算。结果显示:唐山MS5.1地震震中位置b值被小尺度区域很好地表现出来,而大尺度区域b值空间扫描未表现出明显异常;从大尺度区域可以看出,河北怀安—北京、唐山地震余震区东北及西南段、渤海等区域处于低b值区,未来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因此,在做b值研究时要选择适当的研究范围,防止研究范围过大b值异常区被遗漏。
2021, 39(3): 99-10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1.03.015
摘要:
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发生MS5.1地震,震中位置位于唐山老震区,是1995年之后唐山地区最大地震。选取河北台网监测到的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24日期间河北唐山地区ML≥2.5地震,利用Brune模型,计算出震源区相应地震的视应力值,分析震源区应力调整过程;利用CAP和GPAT两种方法计算河北唐山MS5.1地震震源机制解,并结合震源区附近地质构造分析其发震构造,结果显示:①地震前后视应力变化过程为主震前趋势升高—震时达到峰值—震后趋势下降;②主震发震断层为唐山-古冶断裂,错动方式为右旋走滑型。
2020年7月12日河北唐山发生MS5.1地震,震中位置位于唐山老震区,是1995年之后唐山地区最大地震。选取河北台网监测到的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24日期间河北唐山地区ML≥2.5地震,利用Brune模型,计算出震源区相应地震的视应力值,分析震源区应力调整过程;利用CAP和GPAT两种方法计算河北唐山MS5.1地震震源机制解,并结合震源区附近地质构造分析其发震构造,结果显示:①地震前后视应力变化过程为主震前趋势升高—震时达到峰值—震后趋势下降;②主震发震断层为唐山-古冶断裂,错动方式为右旋走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