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38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2020, 38(3): 1-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3.001
摘要:
总结了地震标准化工作管理、地震标准的发布和复审现状,归纳了地震标准化在发展进程、标准数量、标准制定和构成等4个方面的特点,并针对促进未来地震标准化工作提出了8个方面的具体建议以供讨论。
总结了地震标准化工作管理、地震标准的发布和复审现状,归纳了地震标准化在发展进程、标准数量、标准制定和构成等4个方面的特点,并针对促进未来地震标准化工作提出了8个方面的具体建议以供讨论。
2020, 38(3): 6-1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3.002
摘要:
对合肥盆地东缘基岩区的NW向断层剖面进行了观察和年代样品测试,并跨其中1条断层布设了浅层地震勘探测线;结合本区第四系厚度和沉积特征,对浅震测线时间剖面进行了地质解释。根据调查所揭示的剖面特征、断层泥ESR测年数据、浅层地震勘探结果及本区的中强地震活动构造背景,认为这组NW向断裂中更新世有过活动;合肥盆地东缘NW向横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情况与断裂所在地区的新构造环境有关,尽管断层泥测年结果表明断裂在中更新世有过活动,但其活动强度不大。
对合肥盆地东缘基岩区的NW向断层剖面进行了观察和年代样品测试,并跨其中1条断层布设了浅层地震勘探测线;结合本区第四系厚度和沉积特征,对浅震测线时间剖面进行了地质解释。根据调查所揭示的剖面特征、断层泥ESR测年数据、浅层地震勘探结果及本区的中强地震活动构造背景,认为这组NW向断裂中更新世有过活动;合肥盆地东缘NW向横向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情况与断裂所在地区的新构造环境有关,尽管断层泥测年结果表明断裂在中更新世有过活动,但其活动强度不大。
2020, 38(3): 13-1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3.003
摘要: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利用四川、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台站地震波形记录,反演得到2014年以来云南永善3次M≥4.7地震震源机制解及相关参数,并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最后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研究结果显示,2014年4月5日M5.3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属逆冲型地震,2014年8月17日M5.0地震和2019年5月16日M4.7地震均为走滑型地震;结合该区域的地震构造、震后地震烈度分布和余震序列分布,推测2014年以来云南永善地区3次M≥4.7地震及余震的主发震构造为位于莲峰-昭通断裂与峨边-金阳断裂之间的无名断裂,或是莲峰-昭通断裂的前端盲断裂。
基于Cut-And-Paste(CAP)全波形拟合反演震源机制解方法,利用四川、云南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宽频带台站地震波形记录,反演得到2014年以来云南永善3次M≥4.7地震震源机制解及相关参数,并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最后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研究结果显示,2014年4月5日M5.3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属逆冲型地震,2014年8月17日M5.0地震和2019年5月16日M4.7地震均为走滑型地震;结合该区域的地震构造、震后地震烈度分布和余震序列分布,推测2014年以来云南永善地区3次M≥4.7地震及余震的主发震构造为位于莲峰-昭通断裂与峨边-金阳断裂之间的无名断裂,或是莲峰-昭通断裂的前端盲断裂。
2020, 38(3): 19-2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3.004
摘要:
通过分析2016年广西苍梧Ms5.4地震前华南地区地震活动图像及震中附近小震视应力时空变化,得到以下结论:苍梧地震前,震中250 km范围内出现“小震活动增强—小震持续活跃—小震相对平静—发生中强地震”现象;桂西北地区出现3.0级以上地震活跃,季频度达到4次;2012—2016年,华南地区出现中等地震迁移和小震群活跃;震前2年差视应力升高,与震中附近小震活动增强、桂西北地区3级地震活动增强以及华南地区中等地震迁移存在很好的同步性;各类地震活动图像的演化是区域应力增强的伴随现象,苍梧地震在区域应力水平增强背景下发生。
通过分析2016年广西苍梧Ms5.4地震前华南地区地震活动图像及震中附近小震视应力时空变化,得到以下结论:苍梧地震前,震中250 km范围内出现“小震活动增强—小震持续活跃—小震相对平静—发生中强地震”现象;桂西北地区出现3.0级以上地震活跃,季频度达到4次;2012—2016年,华南地区出现中等地震迁移和小震群活跃;震前2年差视应力升高,与震中附近小震活动增强、桂西北地区3级地震活动增强以及华南地区中等地震迁移存在很好的同步性;各类地震活动图像的演化是区域应力增强的伴随现象,苍梧地震在区域应力水平增强背景下发生。
2020, 38(3): 27-31, 3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3.005
摘要:
基于鲜水河断裂带及邻近区域GPS资料,以发生汶川MS8.0大震的2008年为时间节点,利用视错动变形系统分析模型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及邻区不同时段的滑动与区域形变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汶川大震前后鲜水河断裂带构造活动的动态变化是显著的,其西部地区地壳形变的动态变化也较清晰,这些不仅说明了汶川大震的孕育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存在不同特征的形变与构造活动,同时其西部地区也存在着疑似断裂带形变中心的地壳动态变化,这可能与特定的构造和动力环境密切相关,为我们识别大震前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基于鲜水河断裂带及邻近区域GPS资料,以发生汶川MS8.0大震的2008年为时间节点,利用视错动变形系统分析模型研究了鲜水河断裂带及邻区不同时段的滑动与区域形变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汶川大震前后鲜水河断裂带构造活动的动态变化是显著的,其西部地区地壳形变的动态变化也较清晰,这些不仅说明了汶川大震的孕育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存在不同特征的形变与构造活动,同时其西部地区也存在着疑似断裂带形变中心的地壳动态变化,这可能与特定的构造和动力环境密切相关,为我们识别大震前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2020, 38(3): 32-3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3.006
摘要:
为评价内蒙古科学台阵各子台的环境地噪声水平,利用锡林郭勒区域62个子台台址勘选时的环境地噪声数字记录,计算分析各台站环境地噪声水平;根据台阵各子台勘选地脉动噪声的速度均方根值、噪声功率谱密度等数据以及相关国标规定,得出锡林郭勒区域62个子台台址勘选环境地噪声水平较为理想,均在标准范围内,并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认为各子台的选址结果较好。通过对科学台阵台址勘选背景噪声的分析,不仅有利于科学台阵建成以后各子台场地响应及震级校正研究的开展,同时可对内蒙古科学台阵地震监测能力的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为评价内蒙古科学台阵各子台的环境地噪声水平,利用锡林郭勒区域62个子台台址勘选时的环境地噪声数字记录,计算分析各台站环境地噪声水平;根据台阵各子台勘选地脉动噪声的速度均方根值、噪声功率谱密度等数据以及相关国标规定,得出锡林郭勒区域62个子台台址勘选环境地噪声水平较为理想,均在标准范围内,并将其划分为4个等级,认为各子台的选址结果较好。通过对科学台阵台址勘选背景噪声的分析,不仅有利于科学台阵建成以后各子台场地响应及震级校正研究的开展,同时可对内蒙古科学台阵地震监测能力的评估提供基础资料。
2020, 38(3): 38-43, 5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3.007
摘要:
选取2009年7月1日至 2017年12月31日云南地震台网区域自动地震速报及人工地震速报定位结果,对比全国统一编目结果,对定位偏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自动速报用时不受台站分布的影响,但漏报地震较多;人工速报用时与台站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台站分布均匀合理地区地震速报用时明显减少;②对于震中位置的确定,1类地震基本在规定范围内,但2、3类地震区域自动速报存在较大问题,人工速报虽有改善但仍需进一步优化;③区域自动速报系统对于M≥4.5地震震级的确定偏差较大,人工速报基本不存在问题;④震源深度偏差基本都在规定范围内,偏差超过规定范围的地震基本分布在台站稀少、分布不合理地区,人工速报对于结果的改善没有明显效果。最后分析了漏报和误报情况,为云南台网地震速报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
选取2009年7月1日至 2017年12月31日云南地震台网区域自动地震速报及人工地震速报定位结果,对比全国统一编目结果,对定位偏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自动速报用时不受台站分布的影响,但漏报地震较多;人工速报用时与台站分布有密切的关系,台站分布均匀合理地区地震速报用时明显减少;②对于震中位置的确定,1类地震基本在规定范围内,但2、3类地震区域自动速报存在较大问题,人工速报虽有改善但仍需进一步优化;③区域自动速报系统对于M≥4.5地震震级的确定偏差较大,人工速报基本不存在问题;④震源深度偏差基本都在规定范围内,偏差超过规定范围的地震基本分布在台站稀少、分布不合理地区,人工速报对于结果的改善没有明显效果。最后分析了漏报和误报情况,为云南台网地震速报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0, 38(3): 44-4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3.008
摘要:
收集了2015—2018年首都圈地区M1.0以上地震的波形数据,选取近场井下地震计观测记录,通过拾取直达P、S波及相应地表反射波的到时并测量其到时差,获得了台站下方地壳浅部300 m的P波、S波平均速度,并分析了波速的水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北盆地近地表P波平均速度约为1.98 km/s,S波平均速度约为0.46 km/s,平均波速比约4.3;利用不同速度模型对27个地震事件进行定位,结果显示:沉积层模型可有效改善华北盆地地震定位精度。
收集了2015—2018年首都圈地区M1.0以上地震的波形数据,选取近场井下地震计观测记录,通过拾取直达P、S波及相应地表反射波的到时并测量其到时差,获得了台站下方地壳浅部300 m的P波、S波平均速度,并分析了波速的水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北盆地近地表P波平均速度约为1.98 km/s,S波平均速度约为0.46 km/s,平均波速比约4.3;利用不同速度模型对27个地震事件进行定位,结果显示:沉积层模型可有效改善华北盆地地震定位精度。
2020, 38(3): 49-5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3.009
摘要:
运用新近发展的适用于求解小震震源机制的广义极性振幅技术(GPAT),求解2016年8月20日唐山震群ML2.0以上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结果显示:①震群的震源机制以正断型为主,占总数的69.5%;②对于震群中小于ML3.5的地震,GPAT得到的矩震级MW大于台网观测报告常用的ML震级,事件震级越小,差距越明显,最大震级偏差为1.0;③GPAT计算深度能够反映震源的真实深度。总之,GPAT方法在唐山震群震源机制反演中效果良好。
运用新近发展的适用于求解小震震源机制的广义极性振幅技术(GPAT),求解2016年8月20日唐山震群ML2.0以上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结果显示:①震群的震源机制以正断型为主,占总数的69.5%;②对于震群中小于ML3.5的地震,GPAT得到的矩震级MW大于台网观测报告常用的ML震级,事件震级越小,差距越明显,最大震级偏差为1.0;③GPAT计算深度能够反映震源的真实深度。总之,GPAT方法在唐山震群震源机制反演中效果良好。
2020, 38(3): 56-5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3.010
摘要:
利用碳纤维管做基线,设计制作一种利用新材料、新传感器技术的垂直应变观测仪,并进行实验观测。实验表明,该仪器运行情况整体良好,观测稳定,能够清晰地记录到固体潮曲线及同震响应,对地震监测具有科学和实践意义。
利用碳纤维管做基线,设计制作一种利用新材料、新传感器技术的垂直应变观测仪,并进行实验观测。实验表明,该仪器运行情况整体良好,观测稳定,能够清晰地记录到固体潮曲线及同震响应,对地震监测具有科学和实践意义。
2020, 38(3): 60-6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3.011
摘要:
利用1900年以来云南地区历史地震灾害人员受伤数据,初步分析了地震受伤人数与震级、烈度、发震时间、人口密度和次生灾害之间的关系;基于云南地震灾害的区域差异突出的特点,选取人口密度、地均GDP、地质灾害易发性作为风险评估指标,运用重分类、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将云南地区地震灾害人员受伤风险分为地震灾害人员受伤高风险区、地震灾害人员受伤中风险区和地震灾害人员受伤低风险区;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建立了各风险区地震受伤人数关于震级和极震区烈度的评估模型,并通过2008年以来26次地震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两种地震受伤评估模型均具有一定可靠性,可用于震后1~2 h内快速评估地震受伤人数。
利用1900年以来云南地区历史地震灾害人员受伤数据,初步分析了地震受伤人数与震级、烈度、发震时间、人口密度和次生灾害之间的关系;基于云南地震灾害的区域差异突出的特点,选取人口密度、地均GDP、地质灾害易发性作为风险评估指标,运用重分类、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将云南地区地震灾害人员受伤风险分为地震灾害人员受伤高风险区、地震灾害人员受伤中风险区和地震灾害人员受伤低风险区;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建立了各风险区地震受伤人数关于震级和极震区烈度的评估模型,并通过2008年以来26次地震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两种地震受伤评估模型均具有一定可靠性,可用于震后1~2 h内快速评估地震受伤人数。
2020, 38(3): 74-8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3.013
摘要:
通过对废黄河区域某段粉土进行标准贯入试验以及液化指数分析,同时运用动三轴室内试验法分析不同密实度下粉土液化趋势,并对二者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废黄河区域及周边多为液化地层,地貌单元表现为冲击垄状高地;根据动三轴试验中小变形和孔隙水压的变化,可将砂土液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初期变化阶段、中期稳定阶段和末期加速阶段,液化内部机理与每个阶段对应;密实度与粉土的抗液化性呈正相关,且在动三轴试验过程对小变形和孔隙水压的振幅产生影响;通过液化试验对比以及补充试验发现,动三轴试验相较于标准贯入试验有更窄的液化边界,液化标准更为严格。
通过对废黄河区域某段粉土进行标准贯入试验以及液化指数分析,同时运用动三轴室内试验法分析不同密实度下粉土液化趋势,并对二者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废黄河区域及周边多为液化地层,地貌单元表现为冲击垄状高地;根据动三轴试验中小变形和孔隙水压的变化,可将砂土液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初期变化阶段、中期稳定阶段和末期加速阶段,液化内部机理与每个阶段对应;密实度与粉土的抗液化性呈正相关,且在动三轴试验过程对小变形和孔隙水压的振幅产生影响;通过液化试验对比以及补充试验发现,动三轴试验相较于标准贯入试验有更窄的液化边界,液化标准更为严格。
2020, 38(3): 81-8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3.014
摘要:
根据实际调查张家口地区村镇主要存在的建筑结构,并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土窑结构进行分析,建立两种类型的有限元模型;运用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分析方法对两种模拟结构进行抗震分析,研究关键点位移和加速度的规律特点,结果显示:靠山模型在抗震性能方面极为不利,比独立模型更容易出现较大破坏,且两种结构产生共振后破坏明显变大;最后,提出土坯结构的震害响应机理并对两种结构的薄弱环节提出加固方案。
根据实际调查张家口地区村镇主要存在的建筑结构,并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土窑结构进行分析,建立两种类型的有限元模型;运用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分析方法对两种模拟结构进行抗震分析,研究关键点位移和加速度的规律特点,结果显示:靠山模型在抗震性能方面极为不利,比独立模型更容易出现较大破坏,且两种结构产生共振后破坏明显变大;最后,提出土坯结构的震害响应机理并对两种结构的薄弱环节提出加固方案。
2020, 38(3): 88-9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20.03.015
摘要:
通过布设4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探测旧州断裂,对地震勘探数据进行重新处理,获得了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剖面,清晰地显示了旧州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结合石油地震勘探剖面、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获得旧州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在浅部断裂为一条视倾角较陡的正断层,上断点埋深130~155 m,断裂在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时间为中更新世;旧州断裂和其他6条断裂为一组,并与倾向SE的一条断裂一起形成断陷盆地;断裂大约在深度3.5 km左右归并到一条向西倾的断裂上,下延终止于结晶基底之上。
通过布设4条浅层地震勘探测线探测旧州断裂,对地震勘探数据进行重新处理,获得了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剖面,清晰地显示了旧州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结合石油地震勘探剖面、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获得旧州断裂的深浅构造特征,在浅部断裂为一条视倾角较陡的正断层,上断点埋深130~155 m,断裂在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时间为中更新世;旧州断裂和其他6条断裂为一组,并与倾向SE的一条断裂一起形成断陷盆地;断裂大约在深度3.5 km左右归并到一条向西倾的断裂上,下延终止于结晶基底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