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第36卷 第2期
2018, 36(2): 1-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2.001
摘要:
联合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的差分干涉数据反演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首先对SAR复数干涉像对进行"二通"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覆盖震区的多视向InSAR同震形变场;然后利用四叉树和均匀采样法分别进行近、远场数据降采样,在此基础上,利用弹性半空间矩形位错模型,反演发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和最优滑动分布。结果显示:①InSAR干涉条纹呈蝶状分布,最大LOS向沉降和抬升形变量分别为-20.3 cm、11.3 cm;②发震断层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少量正断运动,断层走向为154°,倾角为82°;③断层滑动分布集中在2~15 km深度,平均滑动角为-22°,最大滑移量约为0.68 m,位于沿断层面深约9 km处,地震释放的能量约为9.6×1018 N·m (MW6.6),与测震学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联合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的差分干涉数据反演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S7.0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首先对SAR复数干涉像对进行"二通"差分干涉处理,获取了覆盖震区的多视向InSAR同震形变场;然后利用四叉树和均匀采样法分别进行近、远场数据降采样,在此基础上,利用弹性半空间矩形位错模型,反演发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和最优滑动分布。结果显示:①InSAR干涉条纹呈蝶状分布,最大LOS向沉降和抬升形变量分别为-20.3 cm、11.3 cm;②发震断层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少量正断运动,断层走向为154°,倾角为82°;③断层滑动分布集中在2~15 km深度,平均滑动角为-22°,最大滑移量约为0.68 m,位于沿断层面深约9 km处,地震释放的能量约为9.6×1018 N·m (MW6.6),与测震学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2018, 36(2): 8-1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2.002
摘要:
以九江-瑞昌5.7级地震的大量现场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从烈度等震线、发震构造调查与分析和地震地质灾害特征等多方面、多角度地调查,分析和研究该地震的发震构造。先通过断层活动性、地震震级与发震构造长度关系等地质分析得出可能的发震构造;再通过对烈度等震线、各种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的分析研究,根据极震区长轴和地震地质灾害优势分布走向得到可能的发震构造;最后综合分析地质和地震地质灾害研究结果。结果的一致性表明瑞昌-武宁断裂为九江-瑞昌5.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以九江-瑞昌5.7级地震的大量现场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从烈度等震线、发震构造调查与分析和地震地质灾害特征等多方面、多角度地调查,分析和研究该地震的发震构造。先通过断层活动性、地震震级与发震构造长度关系等地质分析得出可能的发震构造;再通过对烈度等震线、各种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的分析研究,根据极震区长轴和地震地质灾害优势分布走向得到可能的发震构造;最后综合分析地质和地震地质灾害研究结果。结果的一致性表明瑞昌-武宁断裂为九江-瑞昌5.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2018, 36(2): 18-22,4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2.003
摘要:
通过对2018年2月12日河北永清4.3级地震的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和波形反演结果相互印证,得到相对可靠的震源机制解,并联合地震地质资料推测发震构造可能为河西务断裂;分析永清地震前河北平原带中南段的地震活动特征、震源机制解、视应力得出,震前存在应力场增强的动态过程;最后结合河北平原地震带中段深浅构造特征得出该地区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
通过对2018年2月12日河北永清4.3级地震的P波初动震源机制解和波形反演结果相互印证,得到相对可靠的震源机制解,并联合地震地质资料推测发震构造可能为河西务断裂;分析永清地震前河北平原带中南段的地震活动特征、震源机制解、视应力得出,震前存在应力场增强的动态过程;最后结合河北平原地震带中段深浅构造特征得出该地区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
2018, 36(2): 23-2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2.004
摘要:
搜集了东大别地区震源机制解资料,利用应力张量平均法、FMSI法计算得出该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并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地区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近EW或NEE向,最小主压应力轴方位为近NS或NNW向,应力轴的倾角较小;应力张量平均法计算结果显示西边界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91°,东边界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267°;FMSI方法计算结果显示,西边界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87°,东边界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260°。
搜集了东大别地区震源机制解资料,利用应力张量平均法、FMSI法计算得出该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并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地区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近EW或NEE向,最小主压应力轴方位为近NS或NNW向,应力轴的倾角较小;应力张量平均法计算结果显示西边界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91°,东边界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267°;FMSI方法计算结果显示,西边界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87°,东边界的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为260°。
2018, 36(2): 28-3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2.005
摘要:
基于朔州市地震小区划工作中大量钻孔的剪切波速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采用线性模型、幂函数模型和多项式函数模型建立了不同地质单元、不同场地类别、不同土体物理状态下常规土层剪切波速随深度变化的统计关系式。结果表明,4个地质单元的剪切波速与埋深间的散点图均呈非线性关系,且其分段性较为明显;以拟合度为评价指标对比了常规土类的分段拟合关系式及拟合参数,结果表明采用二次多项式函数模型的拟合优度要好于线性模型及幂函数模型的拟合优度;为了验证优选出的拟合公式的可靠程度,选定了不同地质单元的钻孔进行剪切波速实测,并将实测结果与拟合公式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拟合公式预测的剪切波速值与场地实测剪切波速值基本吻合,可作为该地区无剪切波速测试场地的参考依据。
基于朔州市地震小区划工作中大量钻孔的剪切波速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采用线性模型、幂函数模型和多项式函数模型建立了不同地质单元、不同场地类别、不同土体物理状态下常规土层剪切波速随深度变化的统计关系式。结果表明,4个地质单元的剪切波速与埋深间的散点图均呈非线性关系,且其分段性较为明显;以拟合度为评价指标对比了常规土类的分段拟合关系式及拟合参数,结果表明采用二次多项式函数模型的拟合优度要好于线性模型及幂函数模型的拟合优度;为了验证优选出的拟合公式的可靠程度,选定了不同地质单元的钻孔进行剪切波速实测,并将实测结果与拟合公式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拟合公式预测的剪切波速值与场地实测剪切波速值基本吻合,可作为该地区无剪切波速测试场地的参考依据。
2018, 36(2): 38-4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2.006
摘要:
针对河北及邻区2013年以来的地震平静现象,依据汶川8.0级、昆仑山口8.1级和日本9.0级地震前后我国ML 5.0以上地震活动空间图像分布特征,结合华北地震第四活动期内华北地区5级、6级地震时序特征,以及日本海沟地震与华北地震的相关统计关系,研究认为,河北及邻区近年的地震平静现象应属于正常的平静时段。
针对河北及邻区2013年以来的地震平静现象,依据汶川8.0级、昆仑山口8.1级和日本9.0级地震前后我国ML 5.0以上地震活动空间图像分布特征,结合华北地震第四活动期内华北地区5级、6级地震时序特征,以及日本海沟地震与华北地震的相关统计关系,研究认为,河北及邻区近年的地震平静现象应属于正常的平静时段。
2018, 36(2): 43-4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2.007
摘要:
针对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引起的城市人员紧急疏散策略问题,提出了设立紧急疏散集结点,以及一种基于空间替换机制的集结点人员分配多准则模型。考虑到城市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该模型对预计受灾人口采用空间单元的形式,进行集结点分配;同时,该模型综合考虑了每个集结点的设计容量、排他性分配、服务范围以及预受灾人员的总行程等因素,以确保每个集结点的设计容量不超限,所有被疏散人员的总行程最小,并尽可能保证每个集结点服务范围具有空间连续性,从而为城市人员紧急疏散提供科学依据和辅助决策。
针对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引起的城市人员紧急疏散策略问题,提出了设立紧急疏散集结点,以及一种基于空间替换机制的集结点人员分配多准则模型。考虑到城市人口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该模型对预计受灾人口采用空间单元的形式,进行集结点分配;同时,该模型综合考虑了每个集结点的设计容量、排他性分配、服务范围以及预受灾人员的总行程等因素,以确保每个集结点的设计容量不超限,所有被疏散人员的总行程最小,并尽可能保证每个集结点服务范围具有空间连续性,从而为城市人员紧急疏散提供科学依据和辅助决策。
2018, 36(2): 47-5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2.008
摘要:
根据水位阶变幅度与含水层应力变化关系,通过潮汐应力计算了黄骅井水位正常变化幅度,确定黄骅井水位阶变标准;根据此标准统计黄骅井水位阶变日频次、月频次、阶变幅度,总结其特征,并结合郯庐带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黄骅井水位阶变与郯庐带地震活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水位阶变频次较高、阶变幅度较大时段,郯庐带地震活动较活跃,但单次阶变与单个地震的对应率较低。研究结果为东部地区地震的中短期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根据水位阶变幅度与含水层应力变化关系,通过潮汐应力计算了黄骅井水位正常变化幅度,确定黄骅井水位阶变标准;根据此标准统计黄骅井水位阶变日频次、月频次、阶变幅度,总结其特征,并结合郯庐带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黄骅井水位阶变与郯庐带地震活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水位阶变频次较高、阶变幅度较大时段,郯庐带地震活动较活跃,但单次阶变与单个地震的对应率较低。研究结果为东部地区地震的中短期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2018, 36(2): 52-5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2.009
摘要:
引入层间位移角比的抗侧概念并且介绍其优点,为工程设计人员判断结构抗侧性能提供一个易用简便的参数;并通过改变转换层结构不同的设计参数,来对比发现层间位移角比与等效刚度比之间的规律,对以后此类工程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引入层间位移角比的抗侧概念并且介绍其优点,为工程设计人员判断结构抗侧性能提供一个易用简便的参数;并通过改变转换层结构不同的设计参数,来对比发现层间位移角比与等效刚度比之间的规律,对以后此类工程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18, 36(2): 58-6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2.010
摘要:
通过对安徽区域地电阻率台站观测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整理,根据连续率、完整率、月精度等指标综合评价了观测数据质量,归纳总结引起地电阻率变化的主要干扰因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技术方案,对进一步提高观测资料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通过对安徽区域地电阻率台站观测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整理,根据连续率、完整率、月精度等指标综合评价了观测数据质量,归纳总结引起地电阻率变化的主要干扰因素,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和技术方案,对进一步提高观测资料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18, 36(2): 66-6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2.011
摘要:
通过CNKI数据库对地震工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文献的综合性进行分析,包括其文献发表年份、文献的研究机构和文献的资源类型;其次对登载地震工程的相关期刊进行分析,包括发表年份、发表期刊和关键词分析;最后对学位论文进行分析,包括其发表年份和类型、关键词的分析等。研究认为:目前地震工程的研究领域成果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研究机构,发表在少数几个期刊上,而研究的核心内容却没有确定,因此其他机构可以发挥在地震工程不同领域的影响力来提升文献数量,从而间接改变论文整体数量下降的趋势。
通过CNKI数据库对地震工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文献的综合性进行分析,包括其文献发表年份、文献的研究机构和文献的资源类型;其次对登载地震工程的相关期刊进行分析,包括发表年份、发表期刊和关键词分析;最后对学位论文进行分析,包括其发表年份和类型、关键词的分析等。研究认为:目前地震工程的研究领域成果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研究机构,发表在少数几个期刊上,而研究的核心内容却没有确定,因此其他机构可以发挥在地震工程不同领域的影响力来提升文献数量,从而间接改变论文整体数量下降的趋势。
2018, 36(2): 70-7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2.012
摘要:
基于前人对宿松-枞阳断裂的研究,结合具体工程采用电法联合勘探技术对目标断层展开探测,通过多条测线及多种方法的验证,最终成功探测目标断层,并对探测结果进行分析及研究。实践证明,电法联合勘探在丘陵地区隐伏断层探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地震安评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基于前人对宿松-枞阳断裂的研究,结合具体工程采用电法联合勘探技术对目标断层展开探测,通过多条测线及多种方法的验证,最终成功探测目标断层,并对探测结果进行分析及研究。实践证明,电法联合勘探在丘陵地区隐伏断层探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地震安评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018, 36(2): 76-8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8.02.013
摘要:
通过NIM语言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并通过对显卡的编程操作实现绘图,同时用C语言对NIM语言进行重新编译,实现了承德中心台7套"十五"仪器原始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及绘图。将12 h内的第1个数据作为坐标原点,进行实时坐标转换,绘制12 h内的原始数据实时曲线,进而实现对"十五"仪器原始数据的实时监控,方便值班人员随时查看。
通过NIM语言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并通过对显卡的编程操作实现绘图,同时用C语言对NIM语言进行重新编译,实现了承德中心台7套"十五"仪器原始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及绘图。将12 h内的第1个数据作为坐标原点,进行实时坐标转换,绘制12 h内的原始数据实时曲线,进而实现对"十五"仪器原始数据的实时监控,方便值班人员随时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