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 第35卷 第2期
2017, 35(2): 1-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01
摘要:
通过系统研究华北地区震群活动与强震的关系,发现:①震群活动与区域强震关系密切,小震群频度的起伏可以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强弱;②华北地区ML≥2.0震群半年累积频度N≥8可以作为区域MS≥5.7地震的预测指标,预测时间为异常出现后的10个月内,预测效能评分R=0.615,大于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0(0.437);③震群频度指标可以通过Molchan模型检验,对于不同强度的目标地震(MS≥5.0、MS≥5.5与MS≥5.7地震),其预测效能均好于Poisson模型,其中60%目标地震的预测概率增益可以达到2~4水平;④区域震群对强震地点的预测意义有限:在张北6.2级、瑞昌5.7级与前郭5.8级地震前2年,与强震相关的构造带震群活跃;震前中短期阶段(2~10个月),震群向震中及周边迁移;而对其余4次强震,震群对发震地点没有指示意义。
通过系统研究华北地区震群活动与强震的关系,发现:①震群活动与区域强震关系密切,小震群频度的起伏可以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强弱;②华北地区ML≥2.0震群半年累积频度N≥8可以作为区域MS≥5.7地震的预测指标,预测时间为异常出现后的10个月内,预测效能评分R=0.615,大于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0(0.437);③震群频度指标可以通过Molchan模型检验,对于不同强度的目标地震(MS≥5.0、MS≥5.5与MS≥5.7地震),其预测效能均好于Poisson模型,其中60%目标地震的预测概率增益可以达到2~4水平;④区域震群对强震地点的预测意义有限:在张北6.2级、瑞昌5.7级与前郭5.8级地震前2年,与强震相关的构造带震群活跃;震前中短期阶段(2~10个月),震群向震中及周边迁移;而对其余4次强震,震群对发震地点没有指示意义。
2017, 35(2): 10-1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02
摘要:
通过对华北地区洞体应变、钻孔应变以及倾斜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将尼泊尔MS8.1地震引起的同震波动幅度和初动方向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与其它观测手段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应变观测资料的EW向压性初动主要集中在EW向的断裂附近,张性初动变化则主要集中在NE向的断裂附近,NS向同震变化主要是以张性初动为主;华北地区倾斜观测EW向的同震变化主要是以西倾初动为主,NS向的同震变化主要是以南倾初动为主,反映了尼泊尔强震震中以北地区向南运动的弹性响应过程。
通过对华北地区洞体应变、钻孔应变以及倾斜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将尼泊尔MS8.1地震引起的同震波动幅度和初动方向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与其它观测手段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应变观测资料的EW向压性初动主要集中在EW向的断裂附近,张性初动变化则主要集中在NE向的断裂附近,NS向同震变化主要是以张性初动为主;华北地区倾斜观测EW向的同震变化主要是以西倾初动为主,NS向的同震变化主要是以南倾初动为主,反映了尼泊尔强震震中以北地区向南运动的弹性响应过程。
2017, 35(2): 15-2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03
摘要:
粘钢加固钢结构的主要优点是无需焊接,避免了因焊接引起的变形、应力等,在负荷的情况下也可容易实现。利用有限元软件abquse对粘钢加固工字形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所建模型是可靠的;粘贴钢板厚度小于5 cm时,随着厚度的增加,钢梁的承载力和刚度都有所提升,粘贴钢板厚度超过5 cm后,厚度增大对钢梁承载力影响不明显;粘贴钢板强度变化对钢梁的承载力和刚度影响不大。
粘钢加固钢结构的主要优点是无需焊接,避免了因焊接引起的变形、应力等,在负荷的情况下也可容易实现。利用有限元软件abquse对粘钢加固工字形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所建模型是可靠的;粘贴钢板厚度小于5 cm时,随着厚度的增加,钢梁的承载力和刚度都有所提升,粘贴钢板厚度超过5 cm后,厚度增大对钢梁承载力影响不明显;粘贴钢板强度变化对钢梁的承载力和刚度影响不大。
2017, 35(2): 21-2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04
摘要:
针对地震日常信息和地震应急信息发布不及时、发布工作量大的问题,本系统通过EQIM系统和地震日报数据库获取数据,经过数据的解析和重组生成地震速报、地震快报和地震日报等信息,利用网站内容管理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及微博的信息推送接口,实现了地震信息的多平台快速发布,已应用在日常工作中,提高了地震行业的服务水平,并展示了系统应用情况及运行状态。
针对地震日常信息和地震应急信息发布不及时、发布工作量大的问题,本系统通过EQIM系统和地震日报数据库获取数据,经过数据的解析和重组生成地震速报、地震快报和地震日报等信息,利用网站内容管理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及微博的信息推送接口,实现了地震信息的多平台快速发布,已应用在日常工作中,提高了地震行业的服务水平,并展示了系统应用情况及运行状态。
2017, 35(2): 30-3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05
摘要:
分析了2016年1月至6月重庆地震台网数字记录的巫山机场人工爆破波形资料,认为爆破事件的时空强具有明显规律性,其P波初动震相、AS/AP振幅比、频率谱等特征与天然地震具有明显区别,为正确识别重庆地区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具有参考价值。
分析了2016年1月至6月重庆地震台网数字记录的巫山机场人工爆破波形资料,认为爆破事件的时空强具有明显规律性,其P波初动震相、AS/AP振幅比、频率谱等特征与天然地震具有明显区别,为正确识别重庆地区人工爆破和天然地震具有参考价值。
2017, 35(2): 34-42,4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06
摘要:
运用互联网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相关问题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认为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主体应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由专业的技术机构承担较为恰当;信息内容应当“简明,便于理解”,既要满足公众的直观理解又要起到明确的警示作用;发布范围在包含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地区的同时,周边地区应做适当辐射;发布手段应尽可能涵盖当前社会上的所有传播手段。对于地震预警信息可能出现的失误,不仅过半的公众表示了理解,而且这种失误还有可能转化为一种潜在的积极因素。最后,要想使地震预警真正起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现实效果,还需要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和演练,努力提高国民地震应急避险意识。
运用互联网对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的相关问题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认为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主体应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由专业的技术机构承担较为恰当;信息内容应当“简明,便于理解”,既要满足公众的直观理解又要起到明确的警示作用;发布范围在包含可能造成人身伤害的地区的同时,周边地区应做适当辐射;发布手段应尽可能涵盖当前社会上的所有传播手段。对于地震预警信息可能出现的失误,不仅过半的公众表示了理解,而且这种失误还有可能转化为一种潜在的积极因素。最后,要想使地震预警真正起到减轻地震灾害的现实效果,还需要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和演练,努力提高国民地震应急避险意识。
2017, 35(2): 43-4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07
摘要:
利用一种非线性方法——遗传算法,对到时残差,即观测到时与理论到时之差进行最小值求解,得到由于台站分布不均匀导致非包围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再利用MSDP中的单纯形定位法得到非包围地震事件定位结果,将2种定位结果分别与编目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定位的结果更加接近编目结果,发震时刻、震中位置2个参数更为精确,从而提高了非包围地震事件定位精度。
利用一种非线性方法——遗传算法,对到时残差,即观测到时与理论到时之差进行最小值求解,得到由于台站分布不均匀导致非包围地震事件的定位结果,再利用MSDP中的单纯形定位法得到非包围地震事件定位结果,将2种定位结果分别与编目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遗传算法定位的结果更加接近编目结果,发震时刻、震中位置2个参数更为精确,从而提高了非包围地震事件定位精度。
2017, 35(2): 48-5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08
摘要: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天津市78个钻孔,2 212组不同岩土体的剪切波速数据,得到了其区分岩土类型和不区分岩土类型2种情况下最优的剪切波速回归公式,利用所得经验公式对实际钻孔不同深度剪切波速进行了预测,并基于实测结果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区主要岩土类型剪切波速与深度的相关性大小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粘土、粉土和粉质粘土的相关性最好,粉砂和细砂次之,人工填土最差;各类主要岩土体剪切波速与埋深之间的相关关系中多项式模型拟合精度最高,给出的各类主要土体剪切波速与埋深经验关系准确可靠,可用于天津市区主要土体剪切波速计算工作。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天津市78个钻孔,2 212组不同岩土体的剪切波速数据,得到了其区分岩土类型和不区分岩土类型2种情况下最优的剪切波速回归公式,利用所得经验公式对实际钻孔不同深度剪切波速进行了预测,并基于实测结果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区主要岩土类型剪切波速与深度的相关性大小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粘土、粉土和粉质粘土的相关性最好,粉砂和细砂次之,人工填土最差;各类主要岩土体剪切波速与埋深之间的相关关系中多项式模型拟合精度最高,给出的各类主要土体剪切波速与埋深经验关系准确可靠,可用于天津市区主要土体剪切波速计算工作。
2017, 35(2): 54-6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09
摘要:
介绍了地震预警示范系统中预警客户端的消息定义与传输协议、软件流程和技术实现方式等内容,以及各部分的主体技术方法、原理等细节,并给出了相关模块的源代码。对这些软件相关内容的介绍,旨在为地震预警系统的运行完善提供帮助,也为维护和有特殊研发需求的台网提供借鉴。
介绍了地震预警示范系统中预警客户端的消息定义与传输协议、软件流程和技术实现方式等内容,以及各部分的主体技术方法、原理等细节,并给出了相关模块的源代码。对这些软件相关内容的介绍,旨在为地震预警系统的运行完善提供帮助,也为维护和有特殊研发需求的台网提供借鉴。
2017, 35(2): 61-6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10
摘要:
通过对昭通市、鲁甸县地震局及其他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的实地调研、访谈,详细了解了地震应急预案在鲁甸地震应急救援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同时根据当事人对本次地震应急救援响应过程中地震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的介绍进行了总结归纳,结论可以作为市县级地震应急预案修改完善的一个参考。
通过对昭通市、鲁甸县地震局及其他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的实地调研、访谈,详细了解了地震应急预案在鲁甸地震应急救援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同时根据当事人对本次地震应急救援响应过程中地震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的介绍进行了总结归纳,结论可以作为市县级地震应急预案修改完善的一个参考。
2017, 35(2): 66-6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11
摘要:
利用MATLAB程序编写了针对带粘弹性阻尼器的斜拉索结构地震响应的计算软件,同时利用Visual C++语言开发了PCS8000控制器与计算软件之间的接口通讯软件(PMI),建立起了数值子结构与试验子结构之间数据传输的桥梁。通过MATLAB程序纯理论计算与混合仿真实验的比较,证明实验结果与纯数值计算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斜拉索结构混合仿真的可靠性。
利用MATLAB程序编写了针对带粘弹性阻尼器的斜拉索结构地震响应的计算软件,同时利用Visual C++语言开发了PCS8000控制器与计算软件之间的接口通讯软件(PMI),建立起了数值子结构与试验子结构之间数据传输的桥梁。通过MATLAB程序纯理论计算与混合仿真实验的比较,证明实验结果与纯数值计算的一致性,从而验证了斜拉索结构混合仿真的可靠性。
2017, 35(2): 70-7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12
摘要:
结合1949—2016年区内MS≥4.5中强度地震灾害对村庄破坏程度统计结果,详细评估了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MS6.1)Ⅷ、Ⅶ、Ⅵ烈度影响范围及住房受损情况,认为砖木结构房屋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但也存在该区农村住房总体脆弱性降低,而农村常住人口脆弱性依然较高的问题。当地政府、村民应重视房屋抗震设防能力建设,提高房屋整体抗震性能,增强抗震设防意识以降低灾损。
结合1949—2016年区内MS≥4.5中强度地震灾害对村庄破坏程度统计结果,详细评估了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MS6.1)Ⅷ、Ⅶ、Ⅵ烈度影响范围及住房受损情况,认为砖木结构房屋具有一定的抗震性能,但也存在该区农村住房总体脆弱性降低,而农村常住人口脆弱性依然较高的问题。当地政府、村民应重视房屋抗震设防能力建设,提高房屋整体抗震性能,增强抗震设防意识以降低灾损。
2017, 35(2): 76-8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13
摘要: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技术途径、目标区内主要断裂的活动特征的综合分析,确定目标区内主断裂未来可能发生的最大震级;采用“时间相依”大陆模型、BPT模型及河套模型,对目标区内断裂进行地震危险性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呼和浩特段的发震危险性高于毕克齐段,在未来100年均具有较高程度的发震危险性,其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均为MS7.2。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的技术途径、目标区内主要断裂的活动特征的综合分析,确定目标区内主断裂未来可能发生的最大震级;采用“时间相依”大陆模型、BPT模型及河套模型,对目标区内断裂进行地震危险性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呼和浩特段的发震危险性高于毕克齐段,在未来100年均具有较高程度的发震危险性,其潜在地震的最大震级均为MS7.2。
2017, 35(2): 82-8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7.02.014
摘要:
对赣南及邻区1970年以来5次中强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近期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赣南及邻区在中强地震前2~3年,大多会出现ML≥3.5地震的增强与丛集活动,震前1年内,ML≥2.5地震有超过半年的异常平静期;该区在大多数中强地震前出现空区或地震条带;中强地震的发震时间间隔具有周期性特征,反映了构造运动的周期性特点。
对赣南及邻区1970年以来5次中强地震前的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近期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赣南及邻区在中强地震前2~3年,大多会出现ML≥3.5地震的增强与丛集活动,震前1年内,ML≥2.5地震有超过半年的异常平静期;该区在大多数中强地震前出现空区或地震条带;中强地震的发震时间间隔具有周期性特征,反映了构造运动的周期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