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第34卷 第4期
2016, 34(4): 1-1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1
摘要:
为建立更适合河北地区地震速报及编目的地壳一维速度模型,收集河北数字地震台网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定位台站数N≥10,震级M≥1.0的1 113条地震以及精选的48条地震;利用滑动窗拟合、折合走时等方法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确定一维速度模型中各参数的范围,并利用Hyposat批处理程序,对精选的48条地震进行了58 902次组合计算,对残差最小的10组数据利用与编目结果震中位置偏差大小为原则进行筛选,由此建立了适应河北地区地震速报及编目的地壳一维速度新模型;然后利用批处理残差大小比较、PTD深度定位、爆破检验、典型地震检验等方法对其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华南模型,新模型更适用于河北地区。
为建立更适合河北地区地震速报及编目的地壳一维速度模型,收集河北数字地震台网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定位台站数N≥10,震级M≥1.0的1 113条地震以及精选的48条地震;利用滑动窗拟合、折合走时等方法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确定一维速度模型中各参数的范围,并利用Hyposat批处理程序,对精选的48条地震进行了58 902次组合计算,对残差最小的10组数据利用与编目结果震中位置偏差大小为原则进行筛选,由此建立了适应河北地区地震速报及编目的地壳一维速度新模型;然后利用批处理残差大小比较、PTD深度定位、爆破检验、典型地震检验等方法对其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华南模型,新模型更适用于河北地区。
2016, 34(4): 11-1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2
摘要:
收集河北及邻区1970年1月-2015年11月的地震目录,通过分析张家口-渤海-威海地震构造带和河北平原地震构造带上地震的时空演化图像来研究河北地区中强地震前小震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张家口-渤海-威海地震构造带的小震在唐山7.8级地震前出现1~2年的稀疏现象,且震源区约50 km范围内出现2~3年的小震空段,该构造带4级以上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收缩-平静-扩张”和“分段活跃”的现象;河北平原地震构造带内的邢台老震区在发生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小震时空分布图像存在“密集-稀疏”的异常活动现象;张家口-渤海-威海地震构造带自1999年张北5.6级地震之后,地震的时空分布未出现明显的密集和稀疏现象。自2014年开始,在河北平原地震构造带的邢台老震区,小震出现相对“稀疏”异常,应给予关注。
收集河北及邻区1970年1月-2015年11月的地震目录,通过分析张家口-渤海-威海地震构造带和河北平原地震构造带上地震的时空演化图像来研究河北地区中强地震前小震的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张家口-渤海-威海地震构造带的小震在唐山7.8级地震前出现1~2年的稀疏现象,且震源区约50 km范围内出现2~3年的小震空段,该构造带4级以上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收缩-平静-扩张”和“分段活跃”的现象;河北平原地震构造带内的邢台老震区在发生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小震时空分布图像存在“密集-稀疏”的异常活动现象;张家口-渤海-威海地震构造带自1999年张北5.6级地震之后,地震的时空分布未出现明显的密集和稀疏现象。自2014年开始,在河北平原地震构造带的邢台老震区,小震出现相对“稀疏”异常,应给予关注。
2016, 34(4): 16-1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3
摘要:
以石油物探资料为依据,对鲁西北地区的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梳理。对鲁北地区的无棣-益都断裂是否延伸到东营凹陷,以及惠民诸城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特征和控震构造的关系等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这对认识和评价鲁北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和地震预测预报研究至关重要。
以石油物探资料为依据,对鲁西北地区的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梳理。对鲁北地区的无棣-益都断裂是否延伸到东营凹陷,以及惠民诸城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特征和控震构造的关系等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这对认识和评价鲁北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和地震预测预报研究至关重要。
2016, 34(4): 20-2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4
摘要:
石油地质资料显示,沧州某拟建工程厂址地下深部展布有3条断层,通过浅层地震勘探确认,其中2条断层埋深较深,另1条断裂埋藏较浅,延伸至近地表。通过跨断层钻探、地层年代测试等详实工作,鉴定了该断层的活动性,依据有关研究成果评价了断层对工程的影响,为断层确认及其活动性鉴定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借鉴。
石油地质资料显示,沧州某拟建工程厂址地下深部展布有3条断层,通过浅层地震勘探确认,其中2条断层埋深较深,另1条断裂埋藏较浅,延伸至近地表。通过跨断层钻探、地层年代测试等详实工作,鉴定了该断层的活动性,依据有关研究成果评价了断层对工程的影响,为断层确认及其活动性鉴定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借鉴。
2016, 34(4): 28-3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5
摘要:
以福建省简易烈度计数据处理系统为例,介绍了福建省简易烈度计数据处理系统的体系流程,引用Vsphere的高可用性解决方案,重点阐述了数据处理系统中服务端的高可用性体系架构与配置,对当前业务系统进行优化,实现了数据处理系统的5个主要功能,有效地保障地震业务系统高可连续性。
以福建省简易烈度计数据处理系统为例,介绍了福建省简易烈度计数据处理系统的体系流程,引用Vsphere的高可用性解决方案,重点阐述了数据处理系统中服务端的高可用性体系架构与配置,对当前业务系统进行优化,实现了数据处理系统的5个主要功能,有效地保障地震业务系统高可连续性。
2016, 34(4): 34-3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6
摘要:
针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发生的2次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以及同时期在关岛西南部海面上发生的超强台风Utor活动情况,对云南省部分数字地震台站观测到的异常扰动信号的频谱特征及持续时间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震前低频扰动现象是否与台风引起的巨浪产生的地脉动效应有关。结果显示,“震前扰动”现象确与台风路径以及台风的强度密切相关,异常扰动信号开始时间基本与台风进入大陆架时间一致,台风引起的异常扰动信号的优势频率为0.15~0.3 Hz。
针对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发生的2次地震的“震前扰动”现象,以及同时期在关岛西南部海面上发生的超强台风Utor活动情况,对云南省部分数字地震台站观测到的异常扰动信号的频谱特征及持续时间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震前低频扰动现象是否与台风引起的巨浪产生的地脉动效应有关。结果显示,“震前扰动”现象确与台风路径以及台风的强度密切相关,异常扰动信号开始时间基本与台风进入大陆架时间一致,台风引起的异常扰动信号的优势频率为0.15~0.3 Hz。
2016, 34(4): 40-4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7
摘要:
介绍了叠前叠后联合解释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该系统以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油气综合解释系统平台——NEWS为基础,利用NEWS平台提供的业务资源和服务接口,以图形化的方式通过点、线、面的粒度对叠前地震数据进行实时部分叠加,方便用户快速分析出优势叠加参数,实时的叠前AVO属性(如梯度P、斜率G、曲率C剖面)及方向金字塔去噪等功能,可以协助地质人员更方便地进行储层预测及含油气检测,在沿时间线自动追踪的基础上,通过对选取的面元进行模拟椭圆和余弦拟合分析,利用目的层振幅随方位角-偏移距/入射角的变化规律,统计面元内细微裂缝的综合走势效应,估算裂缝的发育方向和强度,形成了一套集叠前裂缝检测、叠前道集属性分析、AVO属性交汇分析以及成果图形化工具为一体的综合性叠前油气分析系统。
介绍了叠前叠后联合解释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该系统以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油气综合解释系统平台——NEWS为基础,利用NEWS平台提供的业务资源和服务接口,以图形化的方式通过点、线、面的粒度对叠前地震数据进行实时部分叠加,方便用户快速分析出优势叠加参数,实时的叠前AVO属性(如梯度P、斜率G、曲率C剖面)及方向金字塔去噪等功能,可以协助地质人员更方便地进行储层预测及含油气检测,在沿时间线自动追踪的基础上,通过对选取的面元进行模拟椭圆和余弦拟合分析,利用目的层振幅随方位角-偏移距/入射角的变化规律,统计面元内细微裂缝的综合走势效应,估算裂缝的发育方向和强度,形成了一套集叠前裂缝检测、叠前道集属性分析、AVO属性交汇分析以及成果图形化工具为一体的综合性叠前油气分析系统。
2016, 34(4): 49-5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8
摘要:
拟建长995 m横跨清漳河的寨上公路特大桥,位于涉县断裂附近,应用浅层地震勘探技术对涉县断裂进行探测,确定断裂与桥梁位置关系及其活动特征,依据相关规范评价断裂对桥梁的影响,为桥梁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拟建长995 m横跨清漳河的寨上公路特大桥,位于涉县断裂附近,应用浅层地震勘探技术对涉县断裂进行探测,确定断裂与桥梁位置关系及其活动特征,依据相关规范评价断裂对桥梁的影响,为桥梁的抗震设计提供依据。
2016, 34(4): 54-5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09
摘要:
以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段淮河以南段为重点,开展地形地貌、断层露头等调查工作,并开挖地质探槽,发现该段断层错断了中更新世地层。对比淮河以北段的断裂活动特征,认为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段在淮河以南虽然第四纪仍有过活动,但其活动强度较弱,而该地区其他方向的断裂截切作用是其活动性减弱的一个可能原因。
以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段淮河以南段为重点,开展地形地貌、断层露头等调查工作,并开挖地质探槽,发现该段断层错断了中更新世地层。对比淮河以北段的断裂活动特征,认为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段在淮河以南虽然第四纪仍有过活动,但其活动强度较弱,而该地区其他方向的断裂截切作用是其活动性减弱的一个可能原因。
2016, 34(4): 60-6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10
摘要:
以汶川MS8.0地震、日本MW9.0地震和尼泊尔MS8.1地震为例,统计了天津地区7口井水位的同震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水位反演含水层体应变的方法,反演出天津地区井含水层的同震响应体应变变化量。结果表明,利用水位同震变化量反演出的含水层体应变,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井孔所在位置的应变变化情况。
以汶川MS8.0地震、日本MW9.0地震和尼泊尔MS8.1地震为例,统计了天津地区7口井水位的同震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水位反演含水层体应变的方法,反演出天津地区井含水层的同震响应体应变变化量。结果表明,利用水位同震变化量反演出的含水层体应变,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井孔所在位置的应变变化情况。
2016, 34(4): 67-7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11
摘要:
通过对所收集邯郸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和钻孔资料的分析研究,完成邯郸市工程地质场地分区,并对地质分区和地震动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到土层结构对地震动参数影响的规律,为该区制定防震减灾规划提供参考和基础资料。
通过对所收集邯郸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和钻孔资料的分析研究,完成邯郸市工程地质场地分区,并对地质分区和地震动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到土层结构对地震动参数影响的规律,为该区制定防震减灾规划提供参考和基础资料。
2016, 34(4): 73-76,8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12
摘要:
选取震中距在0°~40°的1 024个地震,统计南昌台P波走时残差和MS震级偏差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P波走时残差受方位角和震级大小影响明显,其中东北方位走时残差最大,达2.8 s,东南方位最小,为1.1 s,震级越大,走时残差越稳定;震级偏差受方位角影响明显,方位角在东北、东南方位时,南昌台定位震级比国家台网测定震级偏低0.12左右,而在西南方位则比国家台网震级偏高0.08左右;没有发现震源深度对P波走时残差和震级偏差的明显影响。
选取震中距在0°~40°的1 024个地震,统计南昌台P波走时残差和MS震级偏差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P波走时残差受方位角和震级大小影响明显,其中东北方位走时残差最大,达2.8 s,东南方位最小,为1.1 s,震级越大,走时残差越稳定;震级偏差受方位角影响明显,方位角在东北、东南方位时,南昌台定位震级比国家台网测定震级偏低0.12左右,而在西南方位则比国家台网震级偏高0.08左右;没有发现震源深度对P波走时残差和震级偏差的明显影响。
2016, 34(4): 77-83.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6.04.013
摘要:
以河北省石家庄市区应急避难场所为例,利用ArcGIS分析模型对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进行分析,结合应急避难场所的覆盖区域、距离、路线以及容纳人数等因子,研究分析应急避难场所在应急疏散过程中的承载能力。为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地震发生时灾民的临时安置提供科学依据。
以河北省石家庄市区应急避难场所为例,利用ArcGIS分析模型对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进行分析,结合应急避难场所的覆盖区域、距离、路线以及容纳人数等因子,研究分析应急避难场所在应急疏散过程中的承载能力。为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综合利用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及地震发生时灾民的临时安置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