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第33卷 第2期
2015, 33(2): 1-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01
摘要:
桥梁的振动状态是评价结构动力设计参数合理与否的重要指标。变截面梁可以提供更好和更合适的质量和应力分布,满足在建筑、机械、航空航天和其他工程创新应用中的要求。研究等高度矩形变截面均匀梁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建立了移动载荷作用下,两端简支系统的控制方程,得到了精确的理论解,并给出了有限差分法和ANSYS有限元法的数值结果,三者互相验证,吻合良好。最后讨论了非均匀系数δ、车辆行驶速度c等参数变化对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
桥梁的振动状态是评价结构动力设计参数合理与否的重要指标。变截面梁可以提供更好和更合适的质量和应力分布,满足在建筑、机械、航空航天和其他工程创新应用中的要求。研究等高度矩形变截面均匀梁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建立了移动载荷作用下,两端简支系统的控制方程,得到了精确的理论解,并给出了有限差分法和ANSYS有限元法的数值结果,三者互相验证,吻合良好。最后讨论了非均匀系数δ、车辆行驶速度c等参数变化对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
2015, 33(2): 6-1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02
摘要:
主要介绍了随机振动的有限断层模型在强地面运动研究中的应用,考虑V30 (地下30 m的平均剪切波速)对强地面运动结果的影响。以衡水为例,计算了6条周边断层设定地震在衡水市的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时程曲线。对衡水市区危害相对最小的是新河断裂和护驾池断裂,峰值加速度值在50~90 cm/s2左右,峰值速度在10 cm/s以下,对应到中国地震烈度表为Ⅵ~Ⅶ度;对衡水主城区危害最大的是衡水断裂,峰值加速度值在200~360 cm/s2左右,峰值速度在30~45 cm/s之间,对应的烈度值为Ⅷ~Ⅸ度。
主要介绍了随机振动的有限断层模型在强地面运动研究中的应用,考虑V30 (地下30 m的平均剪切波速)对强地面运动结果的影响。以衡水为例,计算了6条周边断层设定地震在衡水市的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时程曲线。对衡水市区危害相对最小的是新河断裂和护驾池断裂,峰值加速度值在50~90 cm/s2左右,峰值速度在10 cm/s以下,对应到中国地震烈度表为Ⅵ~Ⅶ度;对衡水主城区危害最大的是衡水断裂,峰值加速度值在200~360 cm/s2左右,峰值速度在30~45 cm/s之间,对应的烈度值为Ⅷ~Ⅸ度。
2015, 33(2): 13-19,2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03
摘要:
隆尧地裂缝是邢台地区规模最大的地裂缝,它给上百户村民的屋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严重影响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威胁他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在开展野外调查、测绘和监测的工作基础上,从地裂缝的形变特征分析其成因,认为:隆尧地裂缝主要是由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表不均匀沉降所致,但不排除隐伏在隆尧地区深部的断裂带活动的影响。该调查结果也可以为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依据。
隆尧地裂缝是邢台地区规模最大的地裂缝,它给上百户村民的屋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毁,严重影响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威胁他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在开展野外调查、测绘和监测的工作基础上,从地裂缝的形变特征分析其成因,认为:隆尧地裂缝主要是由地下水位下降引起地表不均匀沉降所致,但不排除隐伏在隆尧地区深部的断裂带活动的影响。该调查结果也可以为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依据。
2015, 33(2): 20-2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4
摘要:
信息跟踪是指在文本数据流中检测与某个突发事件相关的信息,突发事件的动态演化特性是造成信息跟踪漏报率高的原因之一。为此,提出了基于多分类思想的突发事件信息跟踪方法,即将突发事件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多个焦点看成是多个分类,而多个分类会在跟踪过程中动态调整。在该跟踪方法中,提出了基于上下文和潜在语义分析的帖子表示模型以及基于多焦点的突然事件表示模型。最后将本文提出的方法应用到某特定地震的信息跟踪系统中。实验结果表明,潜在语义分析针对性地解决了论坛草根性带来的用词多样性问题,而多焦点的话题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话题的动态演化特性对跟踪系统性能的影响,基于多分类思想的突发事件信息跟踪方法使得系统的漏报率和误报率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改善了地震信息跟踪系统的性能。
信息跟踪是指在文本数据流中检测与某个突发事件相关的信息,突发事件的动态演化特性是造成信息跟踪漏报率高的原因之一。为此,提出了基于多分类思想的突发事件信息跟踪方法,即将突发事件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多个焦点看成是多个分类,而多个分类会在跟踪过程中动态调整。在该跟踪方法中,提出了基于上下文和潜在语义分析的帖子表示模型以及基于多焦点的突然事件表示模型。最后将本文提出的方法应用到某特定地震的信息跟踪系统中。实验结果表明,潜在语义分析针对性地解决了论坛草根性带来的用词多样性问题,而多焦点的话题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话题的动态演化特性对跟踪系统性能的影响,基于多分类思想的突发事件信息跟踪方法使得系统的漏报率和误报率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改善了地震信息跟踪系统的性能。
2015, 33(2): 25-2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05
摘要:
我国减灾救灾法制建设以采取母子法模式为宜,尽早制定“减灾救灾基本法”,用以指导和规范防灾减灾、备灾、救灾及灾后重建等环节的立法。在此基础上,以制定《防灾减灾法》为依托完善防灾减灾法律制度,以灾害准备金立法为重心完善备灾法律制度,以《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为依托完善救灾法律制度,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为基础完善灾后恢复重建法律制度,同时推进减灾救灾团体及人员奖惩保障立法,最终实现减灾救灾的法治化目标。
我国减灾救灾法制建设以采取母子法模式为宜,尽早制定“减灾救灾基本法”,用以指导和规范防灾减灾、备灾、救灾及灾后重建等环节的立法。在此基础上,以制定《防灾减灾法》为依托完善防灾减灾法律制度,以灾害准备金立法为重心完善备灾法律制度,以《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为依托完善救灾法律制度,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为基础完善灾后恢复重建法律制度,同时推进减灾救灾团体及人员奖惩保障立法,最终实现减灾救灾的法治化目标。
2015, 33(2): 30-3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06
摘要:
通过梳理地震灾害救助管理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现有研究强调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灾害救助管理经验的借鉴,重视国家减灾政策、法律和制度建设,对灾害救助管理的多元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灾害救助的作用达成了共识,突出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助管理的优势并进行灾害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在风险社会,我国地震灾害救助管理的发展方向应是重视防震减灾教育、加强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在灾害救助管理中的作用和优势,这也是我国地震灾害救助管理进一步研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通过梳理地震灾害救助管理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现有研究强调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灾害救助管理经验的借鉴,重视国家减灾政策、法律和制度建设,对灾害救助管理的多元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灾害救助的作用达成了共识,突出社会工作介入灾害救助管理的优势并进行灾害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在风险社会,我国地震灾害救助管理的发展方向应是重视防震减灾教育、加强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在灾害救助管理中的作用和优势,这也是我国地震灾害救助管理进一步研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2015, 33(2): 36-40,4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07
摘要:
2014年9月6日河北涿鹿发生4.3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延怀盆地的延矾断裂带上,打破了延怀盆地及其周边(39.8°~41.0°N,114.1°~116.1°E)自2005年8月31日河北蔚县3.4级地震后长达9年的ML≥4.0地震平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显著地震事件。从该地震的地质背景、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视应力、地震活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震的主破裂面走向与延矾断裂带走向一致,错动方式以走滑为主,地震序列是主震—余震型。根据以前震例的总结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生对后续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2014年9月6日河北涿鹿发生4.3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延怀盆地的延矾断裂带上,打破了延怀盆地及其周边(39.8°~41.0°N,114.1°~116.1°E)自2005年8月31日河北蔚县3.4级地震后长达9年的ML≥4.0地震平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显著地震事件。从该地震的地质背景、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视应力、地震活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震的主破裂面走向与延矾断裂带走向一致,错动方式以走滑为主,地震序列是主震—余震型。根据以前震例的总结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生对后续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2015, 33(2): 41-4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08
摘要:
分析了弥渡台地电场自2007年以来的的观测资料,分别针对省内及周边地区4次5级以上地震前NS与EW向测值的矢量方向性变化,进一步作线性异常关系分析,包括拟合直线及线性相关性的异常。结果表明,在地震发生前3—6个月,地电场会出现明显的线性极化特征。线性极化异常具有非常典型的短临性,对未来地震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分析了弥渡台地电场自2007年以来的的观测资料,分别针对省内及周边地区4次5级以上地震前NS与EW向测值的矢量方向性变化,进一步作线性异常关系分析,包括拟合直线及线性相关性的异常。结果表明,在地震发生前3—6个月,地电场会出现明显的线性极化特征。线性极化异常具有非常典型的短临性,对未来地震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5, 33(2): 48-5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09
摘要:
利用收集的60个震源机制解, 应用MSATSI软件反演了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MS5.8级地震的震中周围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结果显示:此次地震是发生在走滑体系的背景下,总体应力场的空间不均匀性表现不明显。总体最大主压应力走向N42±7°E,主张应力走向为N58±12.6°W,R值约为0.4。相比于前人的结果,该结果与地震发生震源机制的P、T轴方位更加一致。为揭示余震和主震之间的关系,计算了此次地震所造成的静态破裂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M4.0级余震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值分别为0.042 8 MPa,M3.2级余震的静态库伦应力变化值为0.023 MPa,说明此次地震对2次余震有触发作用。
利用收集的60个震源机制解, 应用MSATSI软件反演了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MS5.8级地震的震中周围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结果显示:此次地震是发生在走滑体系的背景下,总体应力场的空间不均匀性表现不明显。总体最大主压应力走向N42±7°E,主张应力走向为N58±12.6°W,R值约为0.4。相比于前人的结果,该结果与地震发生震源机制的P、T轴方位更加一致。为揭示余震和主震之间的关系,计算了此次地震所造成的静态破裂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M4.0级余震的静态库仑应力变化值分别为0.042 8 MPa,M3.2级余震的静态库伦应力变化值为0.023 MPa,说明此次地震对2次余震有触发作用。
2015, 33(2): 55-6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10
摘要:
收集了鄂尔多斯周缘的297个震源机制解数据,应用震源机制解反演应力场的网格搜索法分区反演该地块周缘地区平均应力场。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该地块周缘地区地壳应力场总体表现为NE-SW向的主压应力,NW-SE向的主张应力。北缘的河套活动断陷带处于ENE-WSW向的水平挤压和NNW-SSE向的水平拉张共同作用的应力状态。南缘的渭河断陷带处于近NS向的水平拉张应力状态。东缘的山西断陷盆地带处于NNW-SSE向的水平拉张应力状态。在地块西面,主压应力轴方向由南段的ENE向逐渐向中段逆时针转为近NE向,继而往北转为NNE向。应力场反演结果和鄂尔多斯地块NS两侧呈EW向展布的断陷带表现为左旋剪切拉张带以及EW两侧呈NNE向展布的断陷带则表现为右旋剪切拉张带的性质一致。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了结果的可靠性。
收集了鄂尔多斯周缘的297个震源机制解数据,应用震源机制解反演应力场的网格搜索法分区反演该地块周缘地区平均应力场。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该地块周缘地区地壳应力场总体表现为NE-SW向的主压应力,NW-SE向的主张应力。北缘的河套活动断陷带处于ENE-WSW向的水平挤压和NNW-SSE向的水平拉张共同作用的应力状态。南缘的渭河断陷带处于近NS向的水平拉张应力状态。东缘的山西断陷盆地带处于NNW-SSE向的水平拉张应力状态。在地块西面,主压应力轴方向由南段的ENE向逐渐向中段逆时针转为近NE向,继而往北转为NNE向。应力场反演结果和鄂尔多斯地块NS两侧呈EW向展布的断陷带表现为左旋剪切拉张带以及EW两侧呈NNE向展布的断陷带则表现为右旋剪切拉张带的性质一致。本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性较好,说明了结果的可靠性。
2015, 33(2): 63-6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11
摘要:
我们将根据余震分布反演地震断层面参数的方法应用于2009年7月9日云南姚安MS6.0地震,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走向为296.6°,倾角为86.6°,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我们采用震后不同时间内的余震资料,对断层面参数进行反演,震后2天的余震资料反演所得结果和最终结果较为接近,反映该方法能快速地确定该次地震发震断层参数,为今后其它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的快速获取提供新的思路。
我们将根据余震分布反演地震断层面参数的方法应用于2009年7月9日云南姚安MS6.0地震,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面走向为296.6°,倾角为86.6°,这一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我们采用震后不同时间内的余震资料,对断层面参数进行反演,震后2天的余震资料反演所得结果和最终结果较为接近,反映该方法能快速地确定该次地震发震断层参数,为今后其它地震发震断层面参数的快速获取提供新的思路。
2015, 33(2): 69-7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2.012
摘要:
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走时计算在地震定位、地壳速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总结了水平层状介质中射线自震源追踪到台站的3种算法,采用Matlab软件编程实现了水平层状介质中的2点间射线追踪,为地震定位和平层介质速度确定提供了计算手段。对打靶法、p参数求解法和改进的p参数求解法的计算效率进行比较,发现打靶法和改进的p参数求解法可以对任意复杂的水平层状速度模型进行准确追踪,而p参数求解法只能进行小震中距的射线追踪。对于同样的模型,打靶法的计算效率较改进后的p参数求解法高。
水平层状介质中地震波走时计算在地震定位、地壳速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总结了水平层状介质中射线自震源追踪到台站的3种算法,采用Matlab软件编程实现了水平层状介质中的2点间射线追踪,为地震定位和平层介质速度确定提供了计算手段。对打靶法、p参数求解法和改进的p参数求解法的计算效率进行比较,发现打靶法和改进的p参数求解法可以对任意复杂的水平层状速度模型进行准确追踪,而p参数求解法只能进行小震中距的射线追踪。对于同样的模型,打靶法的计算效率较改进后的p参数求解法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