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5年  第33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基于GPS的华北地区地壳水平形变特征研究
党学会, 郭炳辉, 吕健
2015, 33(1): 1-4,2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1.001
摘要:
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009、2011年2期的GPS数据资料,计算得到华北地区相对于稳定的欧亚板块的区域水平速度场。根据水平速度场,基于连续变形假说,采用三角形方法计算了区域应变场特征值,并用GMT绘制了其分布图像。结合地震地质资料对该区的地壳水平形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1)水平相对运动与应变率场分布显示,板块交界处的断裂带及其附近区域地壳运动差异显著,应变率量值较为突出;(2)山西断陷带的活动方式与地质结果具有差异性;(3)区内最大剪应变、面膨胀的高值区主要位于环渤海的京津唐地区、山西断陷带中南部及郯庐断裂带中南段。
地震动输入界面处剪切波速对加速度峰值的影响
李建亮, 李福海, 亢川川, 赵晶, 何玉林
2015, 33(1): 5-1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1.002
摘要:
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一维土层地震反应计算程序对成都平原某典型卵石场地剖面进行了计算,得到了不同输入地震强度下的加速度峰值随输入界面处剪切波速增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论是地表加速度峰值,还是地下5 m处的加速度峰值,在相同的地震动输入强度下,均随着输入界面处剪切波速值的增大呈对数形式增大。且在小震输入下的增加速率最快,中震输入下的增加速率次之,大震输入下增加的速率最慢。当地震动输入界面处剪切波速值从500 m/s增加至800 m/s时,加速度峰值均增大20%以上,最大达到32%。统计得到的二者间的经验关系式,可作为本地区具有相似场地条件工程换算加速度峰值的经验公式,为工程抗震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自然灾害脆弱性研究综述
梁恒谦, 夏保成, 刘德林
2015, 33(1): 11-1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1.003
摘要:
脆弱性分析与评价是灾害减除、准备、应对和恢复的基础,目前已成为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首先对不同研究视角下的自然灾害脆弱性概念进行评述,探究了其基本构成、内涵及本质;然后,对脆弱性研究常用的经典模型与评估方法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指出各模型与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最后,对灾害脆弱性研究的发展前景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自然灾害的深入研究、有效应对与科学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基于FOCMEC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的交互式程序研制与使用
刘泽民, 倪红玉, 张炳, 夏仕安
2015, 33(1): 19-2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1.004
摘要:
基于P、SV、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联合反演震源机制解程序包(FOCMEC),结合我国地震波资料的保存格式,利用Delphi面向对象语言,开发交互式FOCMEC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程序,并详细介绍了计算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通过严格的测试和对比,认为该程序反演结果准确可靠。
震源深度对基岩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曹均锋, 冯伟栋, 原贺军, 董双林
2015, 33(1): 25-29.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1.005
摘要:
基于安徽地区震源深度分布特征,选取典型场点构造不同震源深度分析模型,重点分析了震源深度的变异性对于基岩地震动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震源深度增加,基岩峰值加速度及加速度反应谱逐渐减小,且基岩峰值加速度减小幅度呈逐渐减弱的趋势;但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随着震源深度增大而增大,同时震源深度对不同风险水平下基岩峰值加速度比值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火星冲日对黄河流域大地震的影响
芮建勋
2015, 33(1): 30-34,6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1.006
摘要:
依据行星对应区理论模型,以1900—2014年期间我国黄河流域发生的31个7级以上大地震为例,计算了对应年份的火星视位置、冲日位置以及月球回归赤纬,研究了火星视位置、冲日位置对大地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在月球回归赤纬角的天文背景下,火星冲日是触发大地震的第2个主要天文因子,黄河流域大地震受火星冲日位置的影响很明显;(2)火星视赤纬介于20°~22°之间时,是黄河流域的无震期,特别是在该视位置范围内冲日时,黄河流域不会发生大震;(3)火星在其它流域冲日时,如果月球回归赤纬也不对应黄河流域,则该流域将会发生大地震。诸天文因子共同作用,构成了某流域是否发生大震的先决条件。
宁夏银川基准台下方地壳厚度研究
许晓庆, 马禾青, 马小军, 张淑贤
2015, 33(1): 35-3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1.007
摘要:
提取宁夏银川台远震P波接收函数,计算了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得出银川台下方地壳厚度为48.0 km,体波波速比为1.72。分析认为银川台下方地壳分层结构明显,地壳厚度起伏剧烈,具有较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
安丘-莒县断裂与昌邑-大店断裂朱里以北段空间位置及活动性研究
范军, 翟正宏, 管延新, 刘世友, 李栋梁, 熊玮
2015, 33(1): 39-4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1.008
摘要:
安丘-莒县断裂与昌邑-大店断裂朱里以北段,主要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少见断裂出露。本项研究根据近年来开展的大量地球物理探测成果,结合野外地质考察、钻探验证以及断层活动资料等的分析对比,阐述了安丘-莒县断裂与昌邑-大店断裂的空间位置和构造特征,并应用区域地震地质、第四纪地质方法和断裂活动的绝对年龄资料对断裂现代活动性进行研究,认为安丘-莒县断裂主要经方家屯村东、文山东坡、石湾店南村西、东冢镇后柳村东、下营等地,属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昌邑-大店断裂作为郯庐断裂带东地堑的东侧边界断裂,控制潍河东侧的青山、青龙山花岗岩体的西边界,经董家隅村东、下营东,向北大致与安丘莒县断裂平行延伸至莱州湾,属于早中更新世断裂。
一种提高振动源扫描算法信噪比的方法
刘双庆, 谢静, 王熠熙
2015, 33(1): 46-5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1.009
摘要:
在对原始数据进行适当光滑的基础上,利用局部极值特性拟合出数据包络线。经地震波形数据计算检验,利用这种包络线可以较好地提高振动源扫描算法(SSA)的信噪比。而对于无源的随机振动,该方法给出的SSA亮点函数高低值较接近,且亮点函数的高值分布随扫描起始时间及扫描长度的变化与有源信号有较明显差异,这也为评价某时刻点上是否存在有源信号提供了一定的判据。
山西带中北部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特征
孙贵成, 郭祥云, 马利军
2015, 33(1): 52-5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1.010
摘要:
利用山西地震台网记录的数字地震波形,采用基于P波初动极性和S/P振幅比(HASH)方法,反演了2008年10月-2013年4月期间发生在山西带中北部ML2.0级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山西带中北部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种类较多,分布散乱。震源机制解除走滑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正断层和逆断层类型,表明小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华北构造应力场对研究区域的小震控制作用较弱,局部活动断裂对地震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震例研究中前兆数据曲线快速矢量化程序
石富强, 戴勇, 张博
2015, 33(1): 57-60.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1.011
摘要:
针对历史震例中原始前兆数据缺失的情况,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Matlab的时间序列曲线快速矢量化程序。经检验,该程序能够快速将历史震例中的前兆曲线矢量化并提取数据。所提取的数据与原始数据在曲线形态和细节方面均高度相似,可以在震例再研究中替代原始数据。
泰安地区历史及现代地震与断裂活动性关系研究
孟建国, 于庆民, 李惠玲, 周均太, 王跃, 张明
2015, 33(1): 61-6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1.012
摘要:
根据泰安地区主要断层进行系统研究,并分析历史地震、1970年后有仪器记载以来地震与断裂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区域所处地块在地质结构改变,岩石破裂方面,存在一个固定趋势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作用到了地震事件的分布。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泰安地区地震趋势没有明显转折,依旧维持目前的趋势。持续的小震活动,是本地区4级左右中强震延迟孕育的有力证明依据。
我国近期地震烈度有关问题讨论——以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为例
赵建明, 张民, 杨雅琼, 王晓山, 刁桂苓
2015, 33(1): 66-7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5.01.013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大陆西部地区破坏性地震频发。通过地震现场的烈度考察和灾害调查等工作,迅速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烈度图,为地震应急救援、灾后恢复重建发挥重要作用。该文通过剖析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烈度,发现其主要依据是居民点建筑物的破坏情况,和以滑坡为主的其他次生山地灾害、峰值加速度等代表的强地面运动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而受发震构造、震源分布、破裂过程、震源机制等因素约束不强。另外的几次地震也存在类似问题,并且有的地震修订烈度图可能不利于使用,所有地震都没有烈度异常区(点),越来越近似于共焦点等间距椭圆,烈度图的科学性存在疑问。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烈度速报问题的认识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