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第32卷 第1期
2014, 32(1): 1-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1.001
摘要:
基于不同场源频谱成分的不同,研究松辽盆地北部布格重力异常的场源分布特征。利用匹配滤波方法计算松辽盆地北部布格重力异常的不同场源平均深度,将其分为浅源场、中源场和深源场,并推测松辽盆地北部的地壳有3层结构。浅源场产生的重力异常大,对重力勘探贡献最大;中源场和深源场的重力异常都比较小,但两者有极好的继承性。有了场源的平均深度,利用Parker迭代反演法计算上地壳与中地壳之间的界面起伏,在该界面上可看到松辽盆地北部的"隆起区-沉积盆地-隆起区"的构造特征。
基于不同场源频谱成分的不同,研究松辽盆地北部布格重力异常的场源分布特征。利用匹配滤波方法计算松辽盆地北部布格重力异常的不同场源平均深度,将其分为浅源场、中源场和深源场,并推测松辽盆地北部的地壳有3层结构。浅源场产生的重力异常大,对重力勘探贡献最大;中源场和深源场的重力异常都比较小,但两者有极好的继承性。有了场源的平均深度,利用Parker迭代反演法计算上地壳与中地壳之间的界面起伏,在该界面上可看到松辽盆地北部的"隆起区-沉积盆地-隆起区"的构造特征。
2014, 32(1): 5-1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1.002
摘要:
提出一种水位传感器准确度的实验室校准方法,并结合地震台站的实际观测情况,对实验室校准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地震台站现场水位传感器的校准方法。通过地震台站现场校准方法的提出,从原理上基本解决了由于现场环境因素、压敏元件的非线性因素给水位观测带来的系统误差。
提出一种水位传感器准确度的实验室校准方法,并结合地震台站的实际观测情况,对实验室校准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地震台站现场水位传感器的校准方法。通过地震台站现场校准方法的提出,从原理上基本解决了由于现场环境因素、压敏元件的非线性因素给水位观测带来的系统误差。
2014, 32(1): 12-15.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1.003
摘要:
使用同一套测震设备,计算不同供电方式下电源输出信号的自噪声功率谱密度,分析测震专业设备记录波形与电源输出信号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了不同电源输出信号的噪声特征,量化了测震专业设备记录波形与电源供电输出信号的关联关系。试验证明,供电方式的改变可以为提高波形记录质量起到很好的作用。
使用同一套测震设备,计算不同供电方式下电源输出信号的自噪声功率谱密度,分析测震专业设备记录波形与电源输出信号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了不同电源输出信号的噪声特征,量化了测震专业设备记录波形与电源供电输出信号的关联关系。试验证明,供电方式的改变可以为提高波形记录质量起到很好的作用。
2014, 32(1): 16-21.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1.004
摘要:
系统介绍上海市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服务内容,详细讨论强震、测震、空间信息、地震地质背景等4类数据的共享方式、内容以及平台建设过程中采用的关键技术。地震科学数据具有类型广、种类多、数据格式不一致以及年代长等特点,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在如何对这些分散的海量地震数据整合应用服务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研究并建立基于Web的地震科学数据可视化发布系统。深度挖掘并探索地震科学数据的普及性和社会应用潜力,实现了地震科学数据服务方式的多样化。
系统介绍上海市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数据服务内容,详细讨论强震、测震、空间信息、地震地质背景等4类数据的共享方式、内容以及平台建设过程中采用的关键技术。地震科学数据具有类型广、种类多、数据格式不一致以及年代长等特点,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在如何对这些分散的海量地震数据整合应用服务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研究并建立基于Web的地震科学数据可视化发布系统。深度挖掘并探索地震科学数据的普及性和社会应用潜力,实现了地震科学数据服务方式的多样化。
2014, 32(1): 22-2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1.005
摘要:
2006年03月31日20时23分,松原市乾安县与前郭县交界处的查干花乡附近(44°36'N,124°03'E)发生5.0级地震,是吉林省近40年来最大一次地震。利用流动台记录到的地震波形资料对乾安地震余震序列进行S波分裂研究。结果表明,S波快波偏振方向的优势取向为NNE,与乾安地震主震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偏差较大,与该区区域应力场方向不一致,表明这次地震与区域的构造变化和应力场调整有关。S波分裂时间延时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与S波传播时经过的介质性质关系密切,慢波延迟时间在0.02~0.38s之间变化。
2006年03月31日20时23分,松原市乾安县与前郭县交界处的查干花乡附近(44°36'N,124°03'E)发生5.0级地震,是吉林省近40年来最大一次地震。利用流动台记录到的地震波形资料对乾安地震余震序列进行S波分裂研究。结果表明,S波快波偏振方向的优势取向为NNE,与乾安地震主震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偏差较大,与该区区域应力场方向不一致,表明这次地震与区域的构造变化和应力场调整有关。S波分裂时间延时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与S波传播时经过的介质性质关系密切,慢波延迟时间在0.02~0.38s之间变化。
2014, 32(1): 27-3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1.006
摘要:
为了满足设备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的需求,前兆数据管理系统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统一设备资源管理机制。分析了前兆数据管理系统中设备的实际特点及系统的各项业务需求,提出了符合地震行业应用特点的设备资源管理系统模型;针对地震台网中设备的异构性,对系统中的信息进行了抽象和统一的描述,将设备资源转化成为一种统一的标准资源,屏蔽各设备之间的差异,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实现了多用户并发任务的优化和结果数据分发处理,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性能。该系统目前平稳运行于全国地震前兆台网中。
为了满足设备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的需求,前兆数据管理系统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统一设备资源管理机制。分析了前兆数据管理系统中设备的实际特点及系统的各项业务需求,提出了符合地震行业应用特点的设备资源管理系统模型;针对地震台网中设备的异构性,对系统中的信息进行了抽象和统一的描述,将设备资源转化成为一种统一的标准资源,屏蔽各设备之间的差异,使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实现了多用户并发任务的优化和结果数据分发处理,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性能。该系统目前平稳运行于全国地震前兆台网中。
2014, 32(1): 33-37.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1.007
摘要:
利用振动台对PHC管桩进行单桩承台模型试验;同时将土体-PHC管桩-上部结构视为共同工作整体,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再以ABAQUS软件为计算平台,对单桩试验工况下的地震反应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将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和振动台模型试验基本吻合,两者得到的地震反应影响体现出相似的规律性,印证了模型试验的可靠性和数值模型的合理性。
利用振动台对PHC管桩进行单桩承台模型试验;同时将土体-PHC管桩-上部结构视为共同工作整体,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再以ABAQUS软件为计算平台,对单桩试验工况下的地震反应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将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和振动台模型试验基本吻合,两者得到的地震反应影响体现出相似的规律性,印证了模型试验的可靠性和数值模型的合理性。
2014, 32(1): 38-46.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1.008
摘要: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应用日趋广泛,然而各接收机生产商提供的数据记录格式各不相同。国际上普遍采用RINEX (一种与接收机无关的转换格式)格式数据作为数据后处理的标准输入。RINEX格式从其出现至今经过了一系列演化,诞生了不同的版本。在实际应用中涉及不同版本的数据时。尤其是编程读写RINEX文件时,对读写数据格式定义的不恰当可能造成严重的错误。本文集中对RINEX迄今为止广泛应用的几个版本的观测数据文件的标准格式进行说明,并就不同版本RINEX格式观测数据文件的应用进行比较,结合我国正在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引出关于数据文件格式方面的一些认识。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应用日趋广泛,然而各接收机生产商提供的数据记录格式各不相同。国际上普遍采用RINEX (一种与接收机无关的转换格式)格式数据作为数据后处理的标准输入。RINEX格式从其出现至今经过了一系列演化,诞生了不同的版本。在实际应用中涉及不同版本的数据时。尤其是编程读写RINEX文件时,对读写数据格式定义的不恰当可能造成严重的错误。本文集中对RINEX迄今为止广泛应用的几个版本的观测数据文件的标准格式进行说明,并就不同版本RINEX格式观测数据文件的应用进行比较,结合我国正在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引出关于数据文件格式方面的一些认识。
2014, 32(1): 47-5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1.009
摘要:
为了提高断层土壤气CO2含量观测数据的映震效能,从测点选择、装置布设、观测方法、辅助测项4个方面对断层土壤气CO2含量快速测定法的关键问题做了全面研究,得出结论:(1)断层土壤气CO2含量测点应选择在活动断层破裂带上或紧邻破裂带的敏感地带,在测点选择时应结合地质资料和钻孔资料对预选址的地下岩石结构及其破裂程度进行研究或有效探测,不宜仅为了观测方便在现有地震台站随便选址;(2)断层土壤气CO2含量快速测定法的装置要尽可能布设得深入地下,至少应使测定孔深度超过地表以下0.5m,最好能够选择深入地表以下2.0m以上的深度,以尽量减少或不受地表生物层的影响,但在装置布设时也要充分考虑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3)在使用断层土壤气CO2含量快速测定法观测CO2含量变化的过程中应努力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避免主观随意性,特别是应将CO2含量快速测定管放置到靠近测定孔的孔底位置,快速测定管底部开口应尽量保持一致且要使开口口径最大化,避免快速测定管触底;(4)测定孔内温度与断层土壤气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降雨量对断层土壤气CO2含量测值有负面的影响,同步进行测定孔内温度和降雨量辅助观测是必须的。鉴于气压变化与断层土壤气CO2含量变化有较强的负相关,建议在机理上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同时还应引入湿度作为断层土壤气CO2含量观测的辅助测项。
为了提高断层土壤气CO2含量观测数据的映震效能,从测点选择、装置布设、观测方法、辅助测项4个方面对断层土壤气CO2含量快速测定法的关键问题做了全面研究,得出结论:(1)断层土壤气CO2含量测点应选择在活动断层破裂带上或紧邻破裂带的敏感地带,在测点选择时应结合地质资料和钻孔资料对预选址的地下岩石结构及其破裂程度进行研究或有效探测,不宜仅为了观测方便在现有地震台站随便选址;(2)断层土壤气CO2含量快速测定法的装置要尽可能布设得深入地下,至少应使测定孔深度超过地表以下0.5m,最好能够选择深入地表以下2.0m以上的深度,以尽量减少或不受地表生物层的影响,但在装置布设时也要充分考虑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3)在使用断层土壤气CO2含量快速测定法观测CO2含量变化的过程中应努力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避免主观随意性,特别是应将CO2含量快速测定管放置到靠近测定孔的孔底位置,快速测定管底部开口应尽量保持一致且要使开口口径最大化,避免快速测定管触底;(4)测定孔内温度与断层土壤气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降雨量对断层土壤气CO2含量测值有负面的影响,同步进行测定孔内温度和降雨量辅助观测是必须的。鉴于气压变化与断层土壤气CO2含量变化有较强的负相关,建议在机理上进一步研究其影响,同时还应引入湿度作为断层土壤气CO2含量观测的辅助测项。
2014, 32(1): 53-58.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1.010
摘要:
通过对河曲县城一带出露较好的黄河阶地剖面进行研究,认为河曲一带黄河三、四级阶地形成于中更新世时期,晚更新世早期形成二级阶地,全新世形成一级阶地。本区中更新世抬升速率为0.14mm/a,晚更新世抬升速率为0.18mm/a,全新世抬升速率为0.70mm/a,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抬升速率的突然加大,可能与黄河下游三门湖的贯通、区域侵蚀基准面突然降低、河流侵蚀加大有关。
通过对河曲县城一带出露较好的黄河阶地剖面进行研究,认为河曲一带黄河三、四级阶地形成于中更新世时期,晚更新世早期形成二级阶地,全新世形成一级阶地。本区中更新世抬升速率为0.14mm/a,晚更新世抬升速率为0.18mm/a,全新世抬升速率为0.70mm/a,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抬升速率的突然加大,可能与黄河下游三门湖的贯通、区域侵蚀基准面突然降低、河流侵蚀加大有关。
2014, 32(1): 59-64.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1.011
摘要:
从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角度,依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对应急响应工作的要求,在分析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地震应急预案的基础上,结合盈江、彝良、芦山等地震应急救援案例,对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的关键应急处置业务进行梳理,并根据各项业务的时序特征提出了在震后不同时间段内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方地震应急预案过于宏观和操作性不强的缺陷,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从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角度,依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对应急响应工作的要求,在分析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地震应急预案的基础上,结合盈江、彝良、芦山等地震应急救援案例,对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的关键应急处置业务进行梳理,并根据各项业务的时序特征提出了在震后不同时间段内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方地震应急预案过于宏观和操作性不强的缺陷,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2014, 32(1): 65-72.
doi: 10.3969/j.issn.1003-1375.2014.01.012
摘要:
介绍了泉州地区地下流体网点分布的概况,对水位观测资料质量进行简单地分析。着重探讨水位观测资料的连续完整率、稳定性、动态特征及其观测资料的内在观测质量等,以获取泉州地区水位观测资料对于地震预报的利用价值。
介绍了泉州地区地下流体网点分布的概况,对水位观测资料质量进行简单地分析。着重探讨水位观测资料的连续完整率、稳定性、动态特征及其观测资料的内在观测质量等,以获取泉州地区水位观测资料对于地震预报的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