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1年  第29卷  第3期

显示方式:
利用FOCMEC方法计算震源机制解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九江-瑞昌MS5.7地震为例
倪红玉, 刘泽民, 沈小七, 郑先进, 李玲利
2011, 29(3): 1-7.
摘要:
应用Snoke最新发展的利用P波、SV波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联合计算震源机制解的方法(FOCMEC),以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为例,分析速度结构模型、震源定位误差、初动与振幅比资料和台站分布等对计算震源机制解的影响。结果表明,FOCMEC方法应采用研究区内的精细速度结构模型,各层速度误差在5%内时,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小;2类精度内的震中定位误差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小;造成入射角变化不大的震源深度的误差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小;在初动和台站数量较少时也能准确确定震源机制解。因此FOCMEC方法是一种稳定、可靠的计算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方法。
安徽地区尾波Qc值特征研究
郑先进, 刘东旺, 沈小七, 刘泽民, 倪红玉, 李玲利
2011, 29(3): 8-12.
摘要:
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安徽省数字化测震台网2001年以来记录到的ML≥2.3级地震的波形资料,计算得到了安徽地区不同台站周围地壳介质的尾波Qc值,发现省内不同地区尾波Qc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霍山地区尾波Qc值相对省内其余地区较低,拟合得到了安徽地区尾波Qc值与频率之间的依赖关系,为Qc=(104.9±36.4)f(0.85±0.08)。对安徽霍山地区2009年2—12月的震群序列尾波Qc值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主震前后尾波Qc值发生显著的变化。
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
郭皓, 陈彩虹, 曹轶, 丁学仁
2011, 29(3): 13-18.
摘要: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我国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必然扮演主角,起着主导作用。作为非营利性的非政府组织,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在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时对政府有着补充和助理的作用。因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希望能对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有所裨益。
山东地区最小完整性震级的确定——R-S检验
王鹏, 郑建常, 赵金花, 陆汉鹏
2011, 29(3): 19-22,47.
摘要:
介绍了估计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Rydelek-Sacks检验法,选取山东各个震情追踪区作为研究区域,使用1970年以来山东地区的地震目录,采用该方法以及与其他方法的综合分析,确定了其最小完整性震级:沂沭地区2.4级,鲁西地区2.0级,鲁东地区2.8级,最后对该方法的优点以及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利用重复地震观测滦县地区的地壳介质变化
武敏捷, 徐平, 林向东, 武安绪, 韩孔燕
2011, 29(3): 23-27.
摘要: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滦县地区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ML≥2.0级地震进行精定位,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滦县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计算了滦县地区重复地震序列经过射线追踪方法校正后得到的P波走时差变化。研究发现,2004年1月20日滦县ML5.0级和2010年3月6日滦县ML4.7级2次中等地震前所选取的测震台站均记录到P波走时差的低值异常变化。
山东东部及近海地区中等以上震例前地震活动性参数群体异常研究
冀东普, 郑建常, 李冬梅, 王鹏
2011, 29(3): 28-33.
摘要:
对1975年以来山东东部及近海地区16次ML≥4.7级地震前的地震学参数群体异常进行了研究。回顾性检验表明,地震活动性单项参数中,反映地震强度、频度及与强度、频度有关的地震参数异常在本区的中强地震预测中较为有效。参数的时程曲线中EtQpη值一般表现为低值或由高值转为下降异常形态,其余参量多数显示为高值异常。在20余项地震活动性参数中经检验拣择出14项对本区中强地震预测效果较为明显的参数,并确定了这些参数对于本区中强地震预测的群体异常指标:若14项参数中10项以上出现了异常,本区有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危险。
蓟县垂直摆观测数据变化分析
张磊, 汪翠枝, 刘文兵, 李恩建, 金大利
2011, 29(3): 34-38.
摘要:
蓟县垂直摆NS向2007年10月出现加速南倾异常变化,持续近2年,2009年11月开始转向加速北倾,此时,垂直摆EW向也出现东倾加速变化,针对垂直摆的异常变化,展开异常的落实与判定。本文在总结该测项数据年变形态基础上,分析了观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干扰源,与气温、库容做了相关分析、并结合同台址水管倾斜观测资料,最终判定蓟县垂直摆2009年11月开始出现的异常变化含有地震前兆信息。
台湾花莲海域强震的同震响应特征
杨婕, 刘水莲, 卓群, 陈伟, 张文男
2011, 29(3): 39-43.
摘要:
从面波延迟时间、最大变形幅度、同震持续时间3个方面研究厦门地震台数字化观测仪器对2009年台湾花莲海域2次强震的同震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对同一地点的地震,同震响应面波的延迟时间相同,持续时间与观测仪的分辨率有关;同震响应幅度与地震的震级正相关,与地震发生的方位有关:同震响应的形态以高频脉冲为主,有时伴有阶跃。为今后解释形变短临前兆现象、提取短临前兆信息及依据短临前兆信号对潜在地震的定位等提供基础。
DiNi12型数字水准仪在区域水准测量中的应用
孟宪纲, 高艳龙, 占伟, 刘志广
2011, 29(3): 44-47.
摘要:
对蔡司和天宝公司生产的DiNi12型补偿式自动安平数字水准仪进行野外试验,天津西部试验里程409.3km,施测131个测段,组成13个闭合环,每个闭合环均采用2台仪器测量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在视距50 m以内情况下,精度仍能达到一等,作业速度可达5.4 km/d。两处跨断层综合观测场地测量,施测里程115.9 km,视距小于30 m,测段35段,作业速度2.8 km/d。试验证明DiNi12型数字水准仪可以代替Ni002和Ni002A型自动安平水准仪用于区域水准测量。
承德地区形变资料前兆异常特征及映震能力分析
焦成丽, 张玉林, 孙澎涛, 任峻峰, 孙贵成, 李庆武, 李文军
2011, 29(3): 48-51.
摘要:
主要通过Nakai拟合、振幅因子以及非潮汐拟合常数3种方法对承德地区各个台站的各形变手段所得数据拟合处理,进行前兆异常分析,同时与该地区异常有效评价范围内的地震联系在一起,分析地震前兆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通过分台站、分手段、分拟合方法对各形变仪器映震能力进行R值评价,指出了形变异常观测在地震监测预报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为进一步研究形变异常与地震关系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福建地区跨断层场地特征研究
陈光, 李祖宁, 林志彬, 陈超贤, 王紫燕, 钟继茂, 关玉梅
2011, 29(3): 52-56.
摘要:
依据福建地区最新的跨断层资料,结合福建地区地震地质构造及历年来对福建地区跨断层场地的研究分析成果,对福建地区天马定点形变场地、17个流动跨断层场地及所有跨断层场地形变速率强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龙岩—厦门—东山区域、闽粤交界区域形变速率较大,值得进一步研究。
温差对泉州四至井水氡测值的影响分析
尤宇星
2011, 29(3): 57-60.
摘要:
温度变化是影响水氡观测值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1986—2009年泉州台四至井观测数据资料的分析,说明:调整观测室室内温度使其超过采集水样的原始温度,在运输水样过程中对水样采取保温措施,减小取样水温和鼓泡后水温的温差,能够得到更真实、准确的观测值。
阿克苏中心地震台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潘振生, 陈向东
2011, 29(3): 61-64.
摘要:
论述了阿克苏中心地震台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对日常观测中常见的各种故障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对仪器运行中典型故障的产生原因、解决方法进行了详细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