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言献策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7年  第15卷  第1期

显示方式:
界面位场的遗传反演方法研究
石琳珂
1997, 15(1): 1-9.
摘要:
本文分析了Parker-Oldenburg位场反演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用位场频率域快速正演方法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位场遗传反演方法。针对遗传算法中收敛速度慢的问题,提出了两方面的改进措施,使这种位场遗传反演方法更为完善。经理论模型验证与实际资料的处理,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抓住邢台地震不放的三十年
王泽皋
1997, 15(1): 10-16.
摘要:
为纪念邢台地震30周年,唐山地震20周年,笔者回顾了在邢台现场十多年工作中对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切号召的体会和许多重要指示的理解及所走过的科研里程及在地震预报研究中诸多概念的提出和进展,都是在总理精神鼓舞下,强烈的责任感趋势下得到的。现在回忆出来供读者参考,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希望得到更多的帮助。
唐山7.8级地震的地磁效应
蒋邦本, 陈养炎, 阚济生
1997, 15(1): 17-24.
摘要:
利用地磁场垂直分量的绝对观测数据研究了唐山地震的地磁效应。结果表明,在地震前,京、津、唐地区的垂直分量曾经发生了明显的异常变化。从1975年9月以后,尤其从12月以后,垂直分量一直在下降,并且最显著的地点恰为震中附近的唐山和昌黎。从1975年9月至1976年7月或8月,唐山约下降了7~10nT,昌黎约下降了16nT。唐山的地磁异常在时间上可以追溯到1973年10月。从1973年10月至1974年5月垂直分量是上升的,约上升15nT;从1974年5月至1976年8月,垂直分量是下降的,约下降18~21nT。在此下降过程中,从1975年2月至12月,垂直分量却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这可能和1975年2月4日发生的海城7.3级地震有关。
唐山7.8级地震前的地磁异常
解用明, 张学民, 赵庆梧, 武连祥
1997, 15(1): 25-30.
摘要:
利用昌黎、青光、红山等台的地磁绝对观测资料总场F和分量Z,计算了这两个量在平面直角座标系中回归直线的斜率,以及昌黎台各量的中误差和相关系数。结果表明,距震中最近的昌黎台在唐山7.8级地震前斜率出现一明显异常,而且一直持续到地震发生,震后到8月份才恢复正常。距震中稍远的青光台同期也有异常显示,但幅度较昌黎台要小。在其附近11月15日的宁河6.9级地震前又有较突出异常。远离震中的红山台斜率几乎没什么变化。分析认为,昌黎台震前地磁异常,属局部异常,可能是这次强烈地震引起。同时震前异常有由稍远的震源体边缘向震中收缩特征的一些显示。
苍山5.2级地震与地磁场总强度异常变化
郭玉莲, 佟瑞青, 王希波, 韩海华
1997, 15(1): 31-36.
摘要:
对苍山5.2级地震前后鲁南流动地磁观测网地磁场总强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该区地磁场总强度的异常是苍山5.2级地震的前兆反映,而且震中正处于地磁场变异带附近。
1125年兰州7.0级地震形变破裂带特征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何秀琴, 王多杰, 万夫领
1997, 15(1): 37-44.
摘要:
根据大量的野外现场考察资料,对1125年兰州7.0级地震形变破裂带的特征以及庄浪河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该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及其构造背景。并在古地震破裂形迹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年代学资料,对庄浪河断裂带全新世以来的古地震事件等问题作了讨论。
邢台地震的气象要素异常特征
张子广, 曹新来, 王勤彩
1997, 15(1): 45-52.
摘要:
通过对邢台地震前后河北省数十年气象资料的研究与分析,发现邢台地震前气象要素存在明显的异常特征。大气压力、大气温度显示出短临震兆信息,降水量呈现了中长期异常,浅层地温的震前异常升温特征则较为突出。文章汇总了邢台地震前各气象要素的异常变化,并进行了讨论。
唐山7.8级地震前后部分水氡资料的分维分析
张素欣, 王吉易, 郑云贞
1997, 15(1): 53-57.
摘要:
运用分形理论的基本原理,选取了河北及京津7口井的水氡观测资料,进行了广义分维计算。从所计算的7口井1972~1978年广义分维动态曲线上可见,1976年7月唐山7.8级地震前,有5个井孔资料的降维过程明显,2个井孔资料的降维过程不太明显,有2个井孔资料的广义分维值在震后仍下降,分维值大小也因不同井孔而异。结果表明;震前降维可为地震预报提供依据。
双桥井水位地震异常特征的再认识
金艳, 郑熙铭
1997, 15(1): 58-66.
摘要:
通过对天津双桥井水位多年来的观测资料分析认为:(1)水位动态主要是受区域地下水开采的影响;(2)水位异常形态一律为上升型或突升型,不存在下降型;(3)异常时段只有短临异常,不存在长中期异常;(4)水位地震异常映震的震级与发震区地震活动的衰减或起伏有关,并非只反映中强以上的地震。
一组近区浅源地震电磁辐射异常过程
陈智勇, 肖爱华, 徐东红, 田树德
1997, 15(1): 67-70.
摘要:
通常4.0级地震,一般只有几天较弱的电磁辐射前兆异常,反映范围一般也仅几十公里。而1995年7月20日涿鹿4.0级地震,其震前电磁异常却非常明显并出现的时间较早,震后信息较强,反映范围也较大,在约16~140km为长轴的近NW向区域内,前兆资料显示了一个由弱变强.再起伏减弱到逐步消失的过程;异常参数重现了方向性、频率升高变化等特征。信息偏强和持续时间较长的原因,可能与震源很浅和一系列的小震活动有关。
唐山地震前地倾斜矢量椭圆异常的研究
袁晓灵, 马桂芳
1997, 15(1): 71-74.
摘要:
研究了1976年唐山Ms7.8级地震前后北京地区和太原、张家口台连续五年以上的地倾斜资料和1991年内蒙敖仑布鲁格苏木Ms5.5级地震前后,石拐和呼和浩特地震台连续七年的地倾斜资料。发现年变矢量椭圆长轴在直角坐标系的分布,正常年份是集中且稳定的,即过原点在某两个象限中分布;而在强震前三年内,将发生大幅度转向。这种在确定的区域内,具有准同步性特点的异常群,可做为中强以上地震的一种中期前兆异常。
LED显示钟控脉冲标定器
李玉华, 刘怀, 张春玲, 周新沪, 马桂兰
1997, 15(1): 75-77,80.
摘要:
利用钟控线路对三分向地震仪进行每日实时标定,本文介绍了LED标定器原理及使用方法。
1996年华北及河北邻近地区地震活动概况
刘继录, 张从珍
1997, 15(1): 78-80.
摘要:
1)据河北省地震台网测定,1996年1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河北省及京津地区共发生大小地震1158次,ML2.0~2.9级地震243次,ML3.0~3.9级地震29次,ML4.0~4.9级地震1次,最大地震为1996年12月16日北京顺义ML4.9级地震。